安徽天长:全力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地

发布时间:2023-10-20 13:51: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北南 | 责任编辑:乔沐

千秋福地,地久天长。金秋十月,安徽天长的滨河秋色绚丽多姿,天长地久文化园华灯璀璨、流光溢彩,现代农业产业园奏响“绿色天长生态农业”丰收田园的华彩乐章。10月10日,滁州市委副书记金力到天长调研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坚持高位推动、特色化设计,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快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进度,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调度,确保创建工作推进有力、示范村建设效果显著,共同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

天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人辈出。其地处安徽省最东部,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也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急先锋”,更是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是全省唯一一直保持十强县市。近年来,天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县域前列。“全力建设安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地。”中共天长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杜永冰在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滁州座谈会上发出新时代新天长新发展“动员令”。

近年来,天长市坚持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瞄定聚焦“强富美”、决胜“113”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以“干就干最好、当就当先进、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状态,为滁州在全省“走在前列、争创一流”贡献天长力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长三角50强、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去年,该市获得11项国家级荣誉、16项省级表彰,7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位列全国第六、全省第一,全省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滁州市综合考核蝉联“三连冠”,滁州高新区综合考评全省第六。经济运行季度“赛马”稳居全省前三,三季度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发展全省一类县第三,制造强省“十强县市”连续四年蝉联第二,获省“十四五”支持园区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支持,全省仅2家。

聚焦工业强市,以产业现代化增强竞争力。天长市场主体众多,总数达8.87万户,工业企业8800多户,曾被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3%, 民营经济发展连续7年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制造强省“十强县市”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二。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做好“企业、产业”两篇文章。一是实施工业企,业分层培育。计划到2026年,百亿企业达10家,上市公司达1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规上企业达1000 家。二是构建“3+3”产业体系。确立新能源、合金材料加工、仪表线缆三大主导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电子信息三大潜力产业,打造产业新生态。获批安徽省智能测控装置(仪器仪表)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智能化仪器仪表、高性能有色金属和合金材料产业获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智能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获批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当前,正在推进“一产业链一基金”“一产业链一人才团队”“一产业链一公共平台”建设。

聚焦项目建设,以高质量投资增强带动力。坚持把项目和投资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一是紧抓制造业投资。 2022年,新签约亿元项目60个,新开工亿元项目68个,新投产亿元项目43个;境内省外到位资金236亿元。今年以来,新签约亿元项目21 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6个,新投产亿元项目10个;投资102亿元的高效电池片及组件项目、投资80亿元的太阳能电池项目成功落地,投资30亿元的君乐宝、今矿矿泉水等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项目纷纷落地。与去年同期相比,新签约项目、新开工项目平均规模分别增长59%、75%。二是紧抓基础设施投资。谋划推进“两航三高三铁”交通体系建设,宿扬高速、滁天高速建成通车,通用航空机场、宁淮高铁开工建设,金天仪高速、宁天城际二期、滁天扬高铁、白塔河航道升级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三是紧抓“三全”项目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全口径管理、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机制。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压实属地、行业部门“谋项目、编项目、报项目、建项目”责任,将各类项目纳入“一库统管”,动态投资保持在3000亿元以上。

聚焦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增强驱动力。天长是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市,科技创新指数位列全省县市第2,连续举办30届人才科技节,连续9年入围全国创新百强县(2022年位居66位),今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一是完善创新机制。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技产业“两张皮”为重点,探索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天长模式”,被列为安徽省2022年十大改革案例,获得各级领导广泛认可。二是培育创新主体。2022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总数245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87家、总数188 家。三是搭建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76家。建成16.4万平方米的天长人才科创城,入驻2 家实验室、2家专业孵化器、2家省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家科技服务机构。建成省县级首家科技大市场。成立全省县级首家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智能装备及仪表研究院,建成南京大学天长新材料与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长产业研究院等15家高校院所分支机构。目前,正在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建设。四是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全覆盖。五是集聚创新人才。累计引入19名院士、29名国家级领军人才、350名博士、2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

聚焦园区发展,以高能级平台增强支撑力。天长是安徽省唯一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的县市,也是为数不多每个镇都拥有工业集中区的县市,形成了“一园引领、多核驱动、全域协同”的发展格局。一是建强滁州高新区。2022年6月获批国家级。先后获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县城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绿色工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安徽) 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连续4年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考核前列、滁州第一。二是建优“4+6”特色园区。实施4个经济强镇倍增计划、6个重点镇赶超行动,各镇园区特色发展格局持续显现,年财政收入超亿元镇达8个。建成铜城仪表线缆、金集机械制造、杨村医药模具等9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镇。三是建好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园首创即成,获批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龙岗芡实、天长大米分别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获批创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聚焦要素保障,以金融活水增强保障力。坚持用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做事、平台思维成事,以空前力度抓企业上市、产业基金和信贷投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一是实施“茉莉花开”行动。二是实施“基金丛林”行动。当前,正在组建科技人才基金,谋求更好发挥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的作用。三是实施“双超百亿”行动。持续加大对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力度,金额指标连续多年保持省市领先。2022年末,金融存贷款增速23.02%,滁州第一,余额分别为663.4亿元、603亿元,分别增加121.1亿元、115.2亿元。今年,力争新增存贷款继续双超100亿元。

聚焦区域协调,以新型城镇化增强承载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城镇化率达72.75%,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获评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入选全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名单。一是高品位建设宜居城市。按照“品质提升、功能完善、精细管理、数字赋能”思路,将城市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在全国县级城市率先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启动善待“母亲河”行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二是高起点建设金牛湖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天长一六合一体化发展新型功能区起步区8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一期建成招生,在校师生 4000余人,实现安徽跨省域引进“双一流”高校的零突破,成为安徽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破题之作;二期项目将于明年4月建成。泛美航空大学城一期建成,今年秋季即将招生使用。中铁建科创园主体完工,拟招引40余家科创企业入驻,已签约项目12个,打造对标江北新区的科创产业园区。三是高颜值建设和美乡村。在全省率先完成14个镇政府驻地建成区、49个美丽乡村建设,蝉联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成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县。

“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领跑滁州、全省靠前。”2022年,天长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86.1亿元,同比增长7.3%,总量稳居全省第4,滁州第1,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连续四年蝉联滁州第一。全力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地,是要伴随着人们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新兴产业准入机制不够健全,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发展要素制约较为明显,这些均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天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永冰指出,更深层次支持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更高水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大力度保障地方发展支出需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妙方与良策。(图文:刘北南)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