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构筑文化传承发展“两河阵地”

发布时间:2023-10-23 14:57: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超 | 责任编辑:程泽

山东省聊城市是国内唯一黄河、大运河交汇的城市。过去几年,立足于文化活态传承、创新发展,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民众需求为服务导向,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通过鲜活案例讲好新时代聊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故事。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展现地域风貌、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10月16日,聊城市东昌府区北城街道的孟闫李庙墓地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正聚在一处墓坑进行土层清理、地下水抽排和出土器物整理工作。不远处,抽水泵的马达声清晰可闻,一排排新建楼房昂然矗立。

“该处工地位于孟闫村、李庙村棚户改造项目区域,2021年、2022年分别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迄今为止发现墓葬45座。”孟闫李庙墓地考古工地工作人员王飞介绍,墓葬属于唐代晚期,也是目前聊城市发现规模最大的唐代晚期墓葬。孟闫李庙墓地唐代晚期墓葬的发现,也是聊城市探索实施考古前置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2022年,聊城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缓解项目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规范发掘程序和考古费用支出,推动组建稳定且专业的考古队伍,为地下文物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遗产是深厚文化底蕴的见证,公共文化服务则是当下文化建设的缩影。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多种因素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聊城市的短板。近几年,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奋起直追,完成国家、省级层面规定惠民动作的同时,探索公共文化场馆运行的新模式。

10月17日,聊城市图书馆二楼阅览室,数十位读者正认真翻看书籍。门口的“智慧墙”显示,今年以来,已有45.7万人次访问聊城市图书馆。高峰时段,日均进馆达5000人。

聊城市图书馆的“黑科技”,远不止“智慧墙”。一楼自助还书区,类似“厨房明档”的空间,实为山东省内首家图书借还分布处理系统。到馆内还书的民众,只需要将图书放置到窗口内的传送带,即可完成图书归位。

聊城市图书馆副馆长杨虹说,从沉浸式科普阅读台到整洁有序的少儿体验区,再到红色文化展馆、室外藤蔓书吧,公共图书馆的新理念、新设备、新空间,正在不断拉近聊城市民与阅读的距离,提升城市文明和幸福指数。

公共文化阵地的优势在于体量大,引导作用强。构建均等化服务网络,离不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聊城核心景点光岳楼西侧不远处,是一家名为“沐凡舍·唐”的城市综合文化空间。其中,“沐凡舍”是一家民营文化公司的创意品牌,“唐”指的是聊城市高唐县。

600多平米的建筑空间内,高唐县与民营文化公司合作,将前者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符号和特色产品加以展示,在游人如织的古城景区叫响城市知名度,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花费不到20元,就能买一把现场书写的折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高唐县特产;晚上有空,还能体验公益性“艺术夜校”……投入运营一年多来,“沐凡舍·唐”城市综合文化空间迅速走红,成为外地游客争相打卡体验的网红去处。

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公共文化场馆运行的多元参与模式,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以精准意识、创新思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黄河、大运河文化传承。(李超)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