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吧!为了我们的子孙

发布时间:2023-10-25 16:15: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燚 王洁敏 鲁娜 | 责任编辑:乔沐

额济纳

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四处都是

戈壁、沙漠、荒漠草原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

“生命禁区”

然而在漫天黄沙里却有着“荒漠保护神”般的存在

——梭梭树

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每棵梭梭可以为这片土地

守土固壤一百年

和梭梭树一样不惧风沙、顽强屹立的

还有一代代治沙不止的额济纳人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进他们的“绿洲梦”

额济纳:植此青绿战黄沙

戈壁、荒原、沙漠——这是九月第一周,本报“乡村振兴金看点”报道组从内蒙古阿拉善机场前往额济纳的六七个小时车程中,始终不变的景致。

额济纳沿途风光航拍。

从地理数据上看,阿拉善盟在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面积排名首位,占全区面积近四分之一,而额济纳作为阿盟幅员最辽阔的旗县,共11.46万平方公里。对于世界各地的旅行探险者来说,额济纳可谓诱惑十足的“秘境”,但之于普通人,它曾经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此行报道组一路探奇,直奔祖国大西北,实地体验了额济纳的万里戈壁,以及它明晃得让人无法持续睁眼的日照、随时泛起的黄沙……

“这些梭梭能活100多年,只要不断种,就能给子孙们留下绿色的‘海洋’。”

梭梭是一种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的树种,能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是荒漠地带重要的固沙植物。已经退休多年的额济纳旗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嘎查”即蒙古语“村”的意思)的老村长卢学双,带笔者穿行村民自种的大片梭梭林,说了一路他的家人和村民们几十年种梭梭树的故事。因为坚持植树治沙,卢学双和妻子余金梅的小家作为全国997户获奖家庭之一,在2022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笔者与老村长卢学双穿行在梭梭林。

对于三万多常住在额济纳的老百姓来说,家乡的自然环境确实太恶劣了。这里全年雨水蒸发量大于下降量100倍之多,地下水位不足,植被少导致沙地得不到护固,沙尘暴成为“常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像老卢一样,一个个、一代代额济纳人不断挺进沙漠,用近似愚公移山的付出,大面积种植梭梭树造林治沙。

相较老村长,现任额很查干嘎查书记巴图吉日格勒带领大家用更新的方法防风固沙:一方面利用嫁接技术,让梭梭的根部寄生珍稀中药材肉苁蓉,这样既固住沙地又能卖些钱,增加农牧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沙枣固沙。巴图鼓励沿河区域的家庭种些本地特色沙枣树,这种树耐旱、固沙、生命力顽强,维护成本非常低,而且口味佳、市场俏。此外,巴图还准备让村民们在树下养羊,形成林下生态循环。

沙枣成熟时挂满枝头、色泽诱人。

额很查干是当地农业银行评定的信用村。村民们扩大梭梭树、沙枣种植规模还可以便捷地获得贷款支持,享受全旗最低利率。这种既能种树治沙又能生产致富的事,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农行内蒙古额济纳旗支行多年来已经向旗内大面积种植梭梭树的东风镇、温图高勤苏木等苏木镇管辖的4个嘎查村、280多户梭梭、苁蓉种植户发放贷款累计9000余万元。

人们现在越来越切实感受到,治沙是额济纳全旗、阿拉善全盟乃至更大范围,需要全民持续不断参与的浩大工程。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额济纳旗政府网站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当地已累计完成天然胡杨林、柽柳林、梭梭林以及白刺、沙拐枣封育301.25万亩,人工造林218.7万亩,人工种草218.01万亩,初步建立了多林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框架。

当地牧民的毡房坐落在美丽的胡杨林中。

额济纳古称“居延”,居延地区因发源于祁连山的我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水河汇集的居延海得名,原为匈奴都城和丰饶的牧场,曾有肥沃土地、丰美水草。然而,古时游牧天堂,因近代以来一度的生态破坏成为今时戈壁。

在2021年去世前,著名的“时代楷模”、阿拉善盟政协原主席苏和,曾经扎根额济纳17年,创造了个人植树造林面积6307亩,栽种25万株梭梭树、4000多株胡杨的传奇,成为一代代治沙人的精神信仰。受老人影响,企业白领、农牧民、青年学生、部队官兵,越来越多人开始投入到治沙造林事业。

晨暮流转,草黄草青。2023年“十一”假期,新一届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生态面貌正不断恢复的额济纳热情地张开怀抱,迎接各地游客穿越戈壁,观赏大漠胡杨,融入新绿野。

笔者一行穿梭在荒漠绿洲中。

……

额济纳的故事,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写满人类千百年的渺小,但也镌刻着生命奇妙。(图文:杨燚 王洁敏 鲁娜)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