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进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3-10-27 10:26: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玺 | 责任编辑:乔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重要的课题之一。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结合,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这些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徒关系等,鼓励人们展现出仁爱心和亲情关怀。这种核心价值观可以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并通过教学案例、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加以体现,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这一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和”与“谐”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倡导和平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种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学生与教师、人类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并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崇德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的道德准则,如忠诚、诚实、廉洁、勤劳等,是塑造国民品质的重要基石。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做到知行合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入
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优质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政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情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情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实现。国情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通过向学生传授和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情教育中的融入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如中国书法、剪纸、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情教育中的融入还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实现。在高校思政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与国情教育的关系,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其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重点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融入,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价值观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价值观念,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当今社会,文化自信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通过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引导和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爱国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教育中的融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仪、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通过在高校思政课中对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授和弘扬,可以激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担当的优秀人才。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关怀教育中的融入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人文关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爱他人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关怀教育中的融入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人文关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的能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理念可以为学生提供榜样和引导。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关爱,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态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人文关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启示。传统文化倡导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美德,这些价值观能够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判断,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准则的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类的整体关怀和社会责任。人文关怀教育追求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关注公共事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关怀观念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慈善和公益事业,教育学生关注他人的困境和需求,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教材选取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价值观,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借助传统文化的启示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作者:王玺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