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23-10-29 13:38: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颜冉 | 责任编辑:林木近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
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谓“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这种核心要义是指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民、中国社会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有“大学”与“小学”之分。“大学”也被称为“德性学问”,重在心性之学、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小学”也被视为“文献学问”,重在考据,研究文字、训诂和音韵。前者强调“尊德性”,后者强调“道问学”。两者既相互争辩又共同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但对于当下普通大众而言,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侧重于其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惠民道街道办事处 颜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