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水喝”到“喝好水” 看老水库如何转型为绿色健康水库

发布时间:2023-11-06 10:47: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林双伟 | 责任编辑:林木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人因水而生,逐水而居,但水环境质量的波动,也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治水,并非一蹴而就的小事情,而是聚沙成塔的大工程。今年2月,在福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东张水库水质提升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成立。10月31日,福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山水城市造福于民”——福州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媒体采风活动,由中央和省市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首站走进福清东张水库,看这座老水库交出的新时代治水生态答卷。

东张水库环境怡人水源清澈

一闸牵三线 输送民心水

当天,采访团走进东张水库,金秋时节,漫步水库,绵延绿意尽收眼底。

航拍东张水库

水系连通,连接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河,更是将水系与居民的生活连在了一起。位于石竹山下的东张水库建成于1958年,集防洪、发电、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20世纪 90年代起,它成为福清人民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从今年7月起,东张水库不仅面向福清供水,它还充当起“一闸三线”工程的重要调节库,将大樟溪的优质水源送达平潭,为实验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未来,福州“一库两线”工程建成后,东张水库还将输水到长乐。

老水库有了新使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为保障群众的“水缸”安全,今年2月,福清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总指挥,26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指挥部,并聘请了中国环境科学院专家提供顾问服务。

水里的问题根源在岸上。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垃圾等显见污染,这三大难点既考验耐力也需要综合部署。污染源既有点源,也有面源。点源好办,但面源污染如何高效治理却没有明确定论。指挥部经过全面部署,构筑起“三道防线”:在岸上做好污水收集,减少污水入库;在库边建立生态屏障,通过土地流转,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质影响;在水中增殖放流,改善水生环境。

据统计,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共生成111个项目,2023年应完成的81个项目中,已完成45个。

3000多亩农田争取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

长期以来,农民耕作使用的肥料、农药流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为此,福清下大力气完成2240亩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土地流转,通过打造不施肥、不打农药的试验田,形成生态缓冲带,减少污水入库。

“试验栽种作物全过程禁肥禁药,来削减原有土地肥力,所以我们选择易管理的作物种植。”翁箭峰说,墩头村试验田面积约78亩,第一轮种植15亩红薯、51亩油菜。同时,指挥部还布设10个监测点,定期监测土壤改善的情况。

午后,采访团来到镜洋镇的墩头村试验田,在经过流转的试验田里,种下的红薯多数已经成熟,油菜的种植又提上日程。

红薯试验田收获颇丰

穿梭于东张、镜洋镇已经交地的农田边缘,每隔几米就能看到路边插着写有“已交地”字样的小红旗。明确边界的同时,也成为指挥部成果的鲜活展示。

土地流转后,如何保证农户收入?墩头村副主任吴文宝说,除了支付给农户流转费用以外,试验田聘请2名村民协助管理,农忙时还会雇佣十多人,既能确保作物稳产稳效稳收,又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农民在试验田里耕作

截至9月底,指挥部已流转镜洋镇、东张镇土地2240亩。

治理初见成效 目标打造绿色东张水库

水,是流动的整体。在这场保护战,福清坚持全域一盘棋,构筑起全域治水的新格局。

为了提升水质,指挥部整合生态环境局、河长办、联排联调中心监测力量,形成水面、水下监测网。通过提前预警,科学调度水体,增强水体的交换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水库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同步进行。今年,环东张水库截污干管修复改造工作完成60处缺陷修复;后华、庄厝、牛坪、倪兜四溪末端排口完成整治;石竹山给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加紧施工,建设6000米污水管网,预计11月完工;东张镇镇区污水设施建设工程预计明年投用,届时东张镇镇区污水处理能力将从原来的每天450立方米提升至800立方米……

如今,东张水库水质提升初见成效。下一步福清将继续推广试点经验,全力打造一座绿色健康的东张水库。(林双伟文/图)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