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三千里 醉美是淮安
发布时间:2023-11-15 09:43: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牟汉书 杜壮壮 王会莲 | 责任编辑:乔沐——江苏淮安市河湖长制创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摘要】2020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将“清净运河水”“做美河两岸”作为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首要任务,统筹做好“两违三乱清四乱”(以下简称“以下简称“234”)整治,强力推进生态修复、水质提升、长效管护等工作,为打造“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的幸福河湖打下坚实基础。河湖长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淮安实践,亮点在于整合各级各方力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河湖长制见实效、见长效,夯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支撑”。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全面总结2020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创新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动态过程,着力从体制机制、措施手段、长效管护等层面梳理淮安的创新经验,介绍该市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全域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品牌的卓越成果。
【正文】
一、背景情况
大运河淮安段曾是运河沿岸重要的漕运枢纽和运盐要冲,享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淮安市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创新推行河湖长制,坚决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高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先后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板闸遗址公园等多项标志性建设项目;围绕“五园三带十点”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展示体系,推动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等五个核心展示园及里运河、高家堰、通济渠淮河口三个集中展示带建设,聚焦钵池山公园、明祖陵等十个特色展示点提档升级,串联起大运河淮安段的全新景观,为古老运河重新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全力打造“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生态美丽幸福河湖品牌。
2020年5月,淮安市河湖长制工作荣获江苏省政府真抓实干、鼓励激励通报表扬;8月,该市河湖长制工作经验被水利部录用为全国典型案例;同年该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个性化指标获“省考”满分。2021年5月,淮安市水利局被表彰为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
二、主要做法
1.突出专项整治打好“歼灭战”,坚决夯实“醉美淮安”水支撑
淮安市强化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深化河湖治理,全力开展大运河沿线“234”专项整治,以硬功夫啃下硬骨头。
一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调研推进“234”整治工作,由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任京杭大运河市级河长,牵头落实京杭运河沿线“234”整治任务,亲自会办、督办水利部“清四乱”交办的大运河LNG加气站违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完成销号。
二是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统筹协调作用,联合水利、生态环境、交通、住建、农业农村等成员单位,及时消除痛点、堵点问题。淮安区开展重点河道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多次组织联合执法,强力拆解里运河3500吨位餐饮趸船1只;拆除水利部河湖中心暗访交办的华辰公司混凝土搅拌厂、液化气站和违建房屋,总计1.61万平方米,为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建设扫清障碍。
三是重点重抓。梳理排查大运河沿线“234”问题共693件,全部完成问题整改销号验收。淮阴区采取河长主责、属地管理、联合执法等举措,在全市率先完成“234”问题清零工作。清江浦区重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坚持疏堵结合,及时做好复岸、复绿、复原工作,集中开展河道整治,共拆除违章建筑21800余平方米、清除违章种植5100余平方米。
2.紧盯水质提升打好“攻坚战”,牢牢守护“醉美淮安”水环境
淮安持续深化大运河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2020年,京杭大运河全年水体水质状况均为优。
一是明确“三长一体”融合。大运河实行河湖长、断面长、网格长“三长一体”管护机制,“三长”由同一名党政领导担任,全面加强河湖管护、断面水质达标、面源污染管控等工作。“三长融合”在推进大运河治理保护中,形成点线面全覆盖、多行业协同抓、各要素聚焦管的“淮安实践”“淮安模式”。
二是创新“三级联动”管护。积极开展大运河周边区、镇(街)、村(居)三级跨界河道联防共治精准管护创新工作试点,通过建立源头管控、系统治理、协调联动、综合保障、监督反馈的河湖管护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三级跨界河道联防联控、共治共享的精准管护模式,有效解决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实现“三区共治”局面。重点抓好清江浦区、淮安区、淮阴区三个大运河岸线行政区的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清江浦区投资6.8亿元,实施驳岸整治、景观提升、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河湖生态景观空间。淮安区投资30亿元实施黑臭水体3P项目,征收房屋2000多户,建设河西片区污水管道达23公里,完成21条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淮阴区累计投入2400万元,完成孙大泓、崔大泓“两泓”城区段5.8公里整治提升项目。
3.狠抓生态修复打好“保卫战”,全面彰显“醉美淮安”水文化
淮安依托河湖长制平台,统筹各县区、各部门力量,扎实推动运河沿线生态修复,深化文旅融合,彰显运河水韵之美。
一是强化生态修复。做好水生态的保护修复文章,全面落实省市总河长1号令要求,实施水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先后高标准完成京杭运河、洪泽湖、古淮河等重点河湖生态修复项目。淮安区加强大运河淮安区段植被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护水域和通航环境;淮阴区积极开展运河沿线增绿复绿、生态修复等,不断优化运河水生态环境。
二是美化沿河景观。系统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百里画廊”建设,打造一轴(淮上美丽轴)、两区(水立交运河水利枢纽风景区、五河口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一洲(如意洲),划分为两点(西河口、东河口两大城市郊野公园)、四心(清江大闸、漕运城、山阳湖、盐晶堡)、五片(生态休闲区、宜居活力区、国潮运河区、展示交流区、乐居悠活区等五大展现生态人文活力的片区),谋划车行、人行、船行、骑行“四行”系统提升,展示古老运河的美丽风姿。
三是深化文旅融合。系统化谋划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实行重点保护和差别化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大运河“百里画廊”沿线特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淮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央视中秋晚会、淮安马拉松、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等特色活动,规划建设文化独特的运河文化长廊、体验多元的滨河休闲公园、生态连续的生态文明绿带、产业高效的产域展示平台,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板闸遗址公园等项目,编制运河旅游精品线路,促进生态和文化、旅游功能融为一体。
四是标化绿色航道。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实施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绿化沿岸165万平方米、提升堤顶道路7.2公里、亮化14座重点桥梁、美化临河建筑物立面等。新增设港口粉尘在线监测设备、防尘和岸电设施、船舶污染接收装置,改善大运河淮安段水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大运河绿色航道“淮安样板”。淮安船闸至九龙湖公园约16公里被列为全省4个绿色现代航运示范段之一。
4.强化长效管护打好“持久战”,全力确保“醉美淮安”水安全
围绕市委市政府“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战略部署,淮安突出京杭运河南水北调主通道、大运河文化核心区、绿水城市主要滨河带功能定位,抓好运河空间长效管护。
一是推行“一河长两助理”联动机制。大运河河长配一名技术助理、行政助理,河长助理协助河长开展巡河、调研等工作,提出治河建议。河长通过实地查看、专题会办、专项督查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河治河护河行动。
二是明确河长湖长闭环履职机制。研究制定河湖长管水体、管河道、管堤岸的责任,治违建、治乱排、治侵占的任务,保河畅、保水洁、保岸绿的目标,实现了河湖治理保护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的闭环工作机制。
三是构建综合平台落实机制。强化市纪委监委污染防治平台、“河长制+检长制”等“监管平台”作用,推动河湖部省交办问题整改;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模块化管理等“信息平台”作用,提高河长制工作的质效;强化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遥感监测等“科技平台”作用,提高河湖长巡河质效。
四是建设智慧河湖管控机制。建立“天、地、水”智慧河湖管理体系,通过“天眼”工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空间技术,加强对大运河空间动态监控;通过“地探”工程,选取典型河道节点,安装数字高清视频监控,强化大运河问题实时跟踪管理;通过“水控”工程,科学配置水质监控设备,及时掌握运河水质变化情况。
三、经验启示
1.精准施策推行河湖长制,是建设美丽运河的基础。
淮安市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工作,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着力让运河水韵之美成为“江苏美丽中轴”的最佳诠释。
2.靶向发力推动问题解决,是建设生态运河的关键。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要治理和保护大运河水生态,推动突出问题解决。淮安市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大力推进“234”工作,聚焦问题清单,重抓问题销号,推动问题解决,持续保护和改善大运河水生态,服务一江清水北送,让老百姓用上清洁干净的水,享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提升运河“气质”。
3.因水制宜推进文旅融合,是建设文化运河的重点。
按照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淮安市大力推进“百里画廊”建设,串联起大运河的全新景观;开展马拉松、龙舟赛、非遗展等特色文体活动,促进购物消费、体育休闲、淮扬美食、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集聚升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坚持“以水为媒”“以水定产”“以水兴业”的理念,使大运河文化带成为“高颜值的绿色生态带、高品位的璀璨文化带、高水平的全域旅游带”,全面凸显运河水韵之美、文旅之美、精神之美。
4.统筹协调推广综合治理,是建设幸福运河的保障。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淮安市依托河湖长制平台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跨地区会商小组、部门联席会议以及跨区域实施“河湖联防联控,多方共治共享”等多层面的保护管理协调机制,注重把握规律,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推进,共同下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盘棋”,绘就“兴水利民”的生动画面。淮安市将坚持综合型、可持续、高质量的治理,落实全社会、多方面、各要素的保障,全面打造幸福运河新品牌。(图文:牟汉书 杜壮壮 王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