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企业级研发管理平台,提升科技研发质量与效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20: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房家明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综合性科研单位,承接的项目类型多、参建人员复杂。为实现研发过程标准的沉淀与优化、组织流程的优化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及研发安全与软件产品质量有效的管控,该院通过构建企业级研发管理平台,实现软件架构升级革新、需求前置、研发实践体系化、知识库协作、自动化度量等能力,实现研发管理全过程实时感知、可视可控、精益高效,全方位改善软件质效体系,牢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底座,助力数字化科研人员生产效率效益持续提升,实现项目交付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构建全环节统一协作服务,实现反馈响应闭环处理。加强研发体系与客服运维体系进行集成对接,建立客服反馈系统问题与研发团队整改完善业务闭环流程,与ITSM系统打通,将提高系统运营对系统建设的闭环反馈能力,通过从需求提出到系统上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系统不断完善、持续交付,全面及时的响应客户的新要求,将提升系统全过程精益化管理能力。累计支撑能源互联网全模态仿真系统、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实测建模管理与应用平台等近十余套系统的建设和运维,代码行数累计达184万行以上,项目的持续集成响应频率实现了100%的提升,业务需求交付周期缩短至32%,存量代码扫描问题由原来8662个下降至848个,构建时长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自动化接口测试案例按1:5配比增加至2200余个,减少80%人工操作耗时,有效助力研发体系全局性优化提升。

建立智慧效能度量体系,实现研发过程透明化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仍沿用常规的管理模式,系统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代码质量、建设进度及工作任务的衡量及评价无有效的工具支撑,评价结果不客观、不全面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该院数字化团队对研发人员、研发项目组、团队等多层级,从效率、质量、进度等多维度进行全局效能管理的抓手,通过基于“一手数据”的指标收集,按需开展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度量模型配置与管理,通过度量大盘、模型管理等功能承载了20余项刚性指标,基于刚性指标的导向性,提升整体研发效能,同时在可选指标配置方面,构建了40余项指标库,为项目管理、团队管理、部门管理等多层级、多类型的角色提供动态可调节的管理工具,为基层管理人员赋能,通过效能分析大盘可以掌握不同颗粒度的效能情况,同时可以基于智能报表功能,按需导出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效能指标,确保业务的高效率、高质量持续交付。

建立知识WIKI,实现研发团队知识协同共享。针对需求、研发、测试与运维团队在线协作工具支撑不足,协同工作无法基于系统进行有效承载,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成果性材料和过程性文档常常按照角色分工分散在不同人员处,项目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和跨团队知识转移的工具化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知识WIKI,建立团队公共空间知识库,提供结构化知识库来记载信息和知识,促进团队重要信息传达,并获得及时反馈,便于团队沉淀经验、共享资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持续进化,帮助团队向知识型组织迈进,通过多种形式的知识存储载体和精细化的权限分配,将实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组织过程资产有效积累,已创建团队87个,管理文档1689个。

构建SDP+DevSecOps体系,保障研发安全可控。通过代码评审、代码扫描、可信源扫描、代码质量综合评分、质量门禁、质量管理等能力,在研发过程中引入质量维度的扫描、分析、门禁,提高研发人员质量意识,形成全局的代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基于零信任安全防护系统,建立取代VPN、远程桌面的零信任访问模式,可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可信设备的远程安全接入。通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可信源管理功能,围绕管理研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类开源软件,从源头确保基础组件的安全可靠,提升整体研发安全能力,为研发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中国电科院将紧扣数字赋能工程布局,通过创新的管理改革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开展BizSecDevOps的探索实戈,借鉴精益管理的思路,让科技研发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资源、全产业链通过平台串联,将价值评估、用户反馈融入到系统研发,强化业务需求闭环交付、全链路数字化、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以用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大系统整合和场景贯通,赋能研发团队在集中统一、智能高效的企业级研发管理平台中开展工作,提升科技研发质量与效率。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