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 临安谱写天目山麓的“绿色共富”华章
发布时间:2023-11-17 11:30: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丁可20年来,临安结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实际和新时代要求,创新探索了全域景区“集群发展”、基础建设“三生融合”、农产品价值“品牌赋能”、多样性保护“万物共生”、“双碳”发展“四位一体”、制度保障“多元共治”等六大模式,形成了富有辨识度的“两山”转化的路径,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等60多项荣誉,绿色发展指数连续2年位居全省县(市、区)中的前三位。
生态好效益:“万紫千红才是春”
探索“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协调联动”模式,整合山核桃、山笋等13个产业30个品类农产品,授权54家品牌企业,实施“品牌管理、平台建设、产品创新、宣传推广”等措施,打响“天目山宝”区域生态农产品公用品牌,让“山中珍宝”走出天目山,走向大都市,山核桃品牌价值达到26.32亿元,山笋品牌价值达到22.26亿元,实现了从“卖山头”越卖越穷,到“卖山货”越卖越富,再到“卖生态”越卖越响的转变。
生态农场
深化“千万工程”,临安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经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制定《村落景区临安标准》,建成全国首个村落景区公共品牌——“天目村落”,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6万元上升至2022年的5.0万元,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89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500万元,让游客在绿水青山中的“一片笑声”换来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相关做法还获央视《焦点访谈》报道,并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指南村
“双碳”好收益:“弄潮儿向涛头立”
临安率先发布天目“临碳”数智大脑,成为全省首个上线运行的数字化“碳中和”管理平台,动态跟踪管控621家企业用能执行情况,2022年累计用电量同比下降4.76%,压降3.93万吨标煤。创新开发“天目雷笋”产业大脑,运用数字化技术,综合分析种植、生长、采挖、加工方面进行碳排放的统计与核算,成功发布全国首张数字化农产品碳标签——“天目水果笋”碳标签,雷笋年交易额突破4亿元。
大力发展零碳建筑、光伏走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等一系列节能降碳产业,全球最大的光伏胶膜企业落户临安。LinkPark(滨河)零碳智慧产业园区,建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智平台”,全年降碳达1542.6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形成零碳园区评价、设计、建设、运营等4个“用碳”标准体系。
LinkPark零碳智慧工业区
实施竹林经济碳汇项目,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临安碳汇专项基金,投资支持太湖源现代农业园等绿色项目。发布全国首个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通过市场购买碳汇减排量,让林农获得森林生态服务的货币收益,解决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收益难的问题,2022年为林农带来碳汇收益约3300万元。
人文好风尚:“润物细无声”培育绿色理念
临安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设立浙江首个自然保护区生态警务室,建立“常态联防、节点联勤、应急联动、部门联商、区域联管”的“五联”机制,切实保护了天目山、清凉峰保护区生态环境和功能的原真性、完整性,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8种(占全省的56.3%),濒危物种华南梅花鹿由原来的8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余头。在2022年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2会议上,临安通过视频向全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天目山,1996年就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的森林植物类型保护区,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系“华东地区大学生实习联盟”。多年来,临安积极发挥“绿色细胞”的示范作用,累计创成省市级绿色学校63所,创成省市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3个。尤其是杭州临安排水公司在全国率先“云游览开放”,打造环保“临距离”公众开放品牌,每年接待参观3000人次以上,获评省级设施开放单位优秀案例、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构筑好平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多年来,临安一直强化创新机制推进绿色发展,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明确各镇街自然资源存量价值总量和资源耗减价值总量。构建以GEP核算为核心的自然生态资源管理应用场景——天目生态价值,率先全面铺开并完成区级及镇级GEP核算,相关做法在《人民日报》《中国生态文明》刊发。
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成立“天目·青绿”实践站,打造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紧密型联合体,在全省率先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另外,充分发挥省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合力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架起互促共升的桥梁。
天目山宝——茶叶采摘
山水筑梦,点绿成金。临安将持续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以天目山成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考察点为契机,打造全国一流的生物多样性展示之窗,全力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与“绿色共富”的区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