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截止2023年11月中旬,在金华市婺城区城北街道辖区内有786名残疾人。金华市婺城区城北街道社工站开展服务的两年以来,社工们共走访服务建档了350余户残疾家庭。
婺城区春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在前期助残服务中了解到,街道残疾人之家的成员近期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成员之间时常会发生一些小矛盾和不愉快,团体之间产生许多负面能量。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各做各的事情,这样不利于交流互动以及集体的融入,也不利于残疾人之家的管理工作,因此,残疾人之家的机构负责人找到春禾社工,希望可以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在与这些残康人士沟通中,春禾社工了解到,他们也希望能够改变现状,构建快乐温馨的大家庭。通过大家的共同商讨,春禾社工决定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舞蹈入手,以舞蹈为媒介,开展小组活动,以此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化解团体之间的矛盾。
二、分析预估
(一)问题分析
1.自信心不足。残疾人由于机体缺陷使之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学习、工作、恋爱,导致心中的悲伤和失落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2.情绪低落、易暴躁。自我效能感弱,对个人未来失去希望,易产生消极心理。
3.无法融入社会。因身体的缺陷,残疾人长期处在对自己的否定与贬低中,周遭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不愿与人交流。
(二)需求分析
1.掌握舞蹈表演技能的需求,让残康人士重建自信心。
2.提升团队凝聚力的需求,缓解情绪低落、暴躁等问题,化解内部矛盾。
3.有社会融入的需求,希望得到社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基础
1.团体过程理论
团队过程理论认为,团体过程的动力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团体能够使成员之间产生认同感,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团体能够使团体成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三是团体能够使成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在本案例中,介入残康人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的效果:
(1)使成员之间产生认同感
以舞蹈为媒介,让组员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提升团队凝聚力。
(2)使团体成员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变
着重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使组员们大胆自信地展现自己。
(3)使成员获得自然的社会关系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舞蹈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缓和组员之间前期紧张的关系。
2.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残康人士虽然有身体上的缺陷,但社会工作者要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和利用他们的优势与资源,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服务目标
1.总目标
促进组员成长,激发潜能,提升团队向心力,解决团体矛盾,更好地社会融入
2.具体目标
(1)链接专业舞蹈资源,对组员进行专业舞蹈技能授课,着重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使组员们大胆自信地展现自我。
(2)舒缓组员情绪暴躁、低落等问题,提升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促进组员们的成长,发展其潜能,提升服务对象社会融入感和自我价值感。
(三)服务程序
1.小组前期:建立专业关系,确定服务形式
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会谈,从与服务对象的交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都又舞蹈基础以及舞蹈学习经历,且小组成员也希望能够改变现状,构建快乐温馨的大家庭。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共同商讨,社会工作者决定从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舞蹈入手,以舞蹈为媒介,开展小组活动,以此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化解团体之间的矛盾。
在小组准备前期,社会工作者运用引导、鼓励的技巧激励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沟通,促进彼此的沟通,对于积极发言的组员给予鼓励,从而带动其他组员参与分享。通过观察小组成员的反应和分享状况,了解到大部分组员有对舞蹈的倾向,经过全体小组成员同意后,通过开展舞蹈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服务。
2.小组中期:疏解组员情绪,改善小组关系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及时了解组员们在学习舞步时存在的疑惑,及时协助他们得到老师的回应;另一方面积极关注组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部分组员存在“觉得舞步比较复杂难学”,“怕自己掌握不到位”的顾虑,社会工作者及时疏导他们的情绪,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并引导他们慢慢练习跟上节奏。组员们每次学习都非常认真,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脚步都反复练习到最佳。不少组员更在休息间隙也不断练习,相互探讨动作。
虽然固定的组员只有8人,但是残疾人之家的其余成员也被这氛围感染,纷纷收起手机,停下各自手头的事情,跟着参与舞动起来,残疾人之家的团队凝聚力也由此得到提升。期间,为帮助组员正确认识情绪,释放压力,社会工作者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组员开展团体辅导以及个案辅导,释放负面情绪,保持身心愉悦,化解团体矛盾。同时社会工作者给小组营造出开放的氛围,鼓励组员积极交流探讨,提出自己在动作、队形等方面的想法,提出个人建议,小组关系走向紧密化的同时,组员们的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3.小组后期:巩固服务成效
在小组活动后期,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们回顾本次小组历程和舞蹈实操技巧,加深组员在本次小组中所学内容的印象,进一步巩固组员们已有的进步。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下,组员们能够脱离视频自主完整的跳完一支舞蹈,并录制了一支舞蹈视频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组员们在实践中巩固了舞蹈专业知识,同时也让组员们的技能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在总结回顾自我成长环节中,组员们纷纷表示,刚开始参与小组的时候,生怕自己跳舞的动作不标准遭到周围人的嘲笑,但是在小组的过程中,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以及在和其他组员的交流互动下,自己变得比较自信,现在还会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事情,大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了。
残疾人之家的负责人也表示,通过本次小组活动,不仅提升机构成员的舞蹈技能,也减少了小组成员间的矛盾,关系也比之间更亲密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社会工作者与组员们约定,即使小组结束,他们也还是会不断练习巩固,让自己的舞蹈技能变得越来越好,相互之间也会彼此理解、包容。
(四)总结评估
(一)过程评估
1.服务对象的改变
在情绪管理上,介入前,小组成员存在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的现象。组员之间经常发生小摩擦。介入后,服务对象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组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交流沟通增加。
2.社会工作者的表现
在整个接入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持尊重、接纳的伦理原则,在目标制定、小组形式确定上充分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与其共同制定服务目标。
运用支持、倾听、鼓励等技巧了解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的想法,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选择合适的介入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服务效果。社会工作者也会及时肯定服务对象的努力和改变,使服务对象获得改变的呢成就感,获得自信。
(二)效果评估
通过小组的开展,组员的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一开始的自顾自,相互不理解,到逐渐融入团体,能够和谐共处,相互包容;组员的自信心与个人价值逐步得到构建与强化,从精神文化层面为残康人士赋能,让他们重拾自信和力量,融入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小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还挖掘了一批有舞蹈技能的志愿者,一起参与到助残服务中来,陪伴、指导残康人士跳舞。志愿者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参与更多的助残服务,让更多的残康人士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反思
本小组主要采用组员喜欢的形式——以舞蹈为媒介,通过舞蹈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沟通、提升自我的平台,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保持活跃、塑造体态;帮助他们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引导正向能量和情感;同时帮助他们构建自信心,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有机会社会工作者将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社区演出,增强组员对舞蹈技能的运用,提升组员的社会融入感。
社会工作是遵循助人自助专业价值观,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或群体,改善个人生活的一种专业和职业。残疾人社会工作区别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帮助服务对象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从而使得残疾人群体可以全面融入社会环境。(通讯员:洪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