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原县域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之一:农业篇

发布时间:2023-11-21 10:32: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洪涛 | 责任编辑:房家明

——心怀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无人机在陕西三原县陂西镇雁北村进行“一喷三防”作业(资料照片)

陕西三原县辖9镇1街141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耕地面积52.7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面积34.7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19万亩。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

对于高质量发展,三原县委书记赵俊强说,三原县以开展“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紧扣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目标,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全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稳致远。

谈到县域经济发展,赵俊强表示,三原县以“赋能转型、提质增效”为统揽,持续巩固稳的基础、培育进的动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提质提速提效推进县城西关片区改造、东南片区整合开发等10项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助企纾困,力促健力宝、紫泉饮料等企业扩产增效,专班推进项目建设,精准开展招大引强,精心策划商贸活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三原县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赵俊强强调:作为西安都市圈高陵泾河新城三原先进制造业组团县,三原将抢抓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都市圈建设、西安“北跨”等战略机遇,锻长板创亮点、补短板促发展,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文化建设体系、生态保障体系和全域开放体系,建强用好秦创原三原创新驱动平台,全力服务保障西铜“四改八”等过境公路,着力提升科创资源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入实施高新区“蝶变行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十大工程”,全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着力把三原打造成西安都市圈渭北中心城市。

本次关于三原县域经济发展系列报道,推出农业篇、工业篇、旅游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近年来,三原县委、县政府锚定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吨粮田”“万元果”“蔬菜提质增效”“畜牧业转型升级”等特色产业工程,粮食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以上(含复种),粮食总产稳定在19万吨以上;蔬菜种植面积35.13万亩(含复种),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7.2万亩;果业面积15.6万亩,其中苹果10.9万亩;生猪存栏10.37万头,羊存栏12.2万只,家禽存栏176.81万羽。现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30个(省级6个、市级2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个(省级15个、市级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9个。2022年三原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430元,咸阳市排名第二。  

三原县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52个(其中镇级2个,村级141个、组级9个),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9万户33.4万人。全县集体经济收益总额3349.5万元,其中收益100万元以上的村4个,50-100万元的村8个。

三原县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荣获陕西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县”、三原县奶山羊产业位列全国奶山羊养殖基地县25强第10名。

“丰收密码”“四良协同”

三原县依托区位地理优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协同为牵引,坚持以推进粮食稳产保供统揽发展大局,走出了一条“良田筑基、良种为要、良法辅农、良机提能”推进粮食稳产保供的新路径。    

良田筑基  

西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

三原县党政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部署,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整合职能,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管理工作机制。编制《三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 2030)》,突出田间灌排工程和耕地质量提升,计划10年内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5万亩。

该县利用地方政府转贷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相近、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提升协同建设质效。支持“投贷结合”方式,引导社会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协助咸阳市农投集团依托三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申请农发行贷款1.25亿元。

三原县按照“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管、用“全链条”举措。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项目移交镇、村,签订移交管护协议,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有效保证建成项目效益的持久发挥,2022年,项目区实现粮食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

良种为要

三原县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田现场实收(资料照片)

三原县紧盯“种业振兴”这个核心,加力推进种子试验示范和繁育推广。立足三原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平台,积极同西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国内科研育种单位合作,开展小麦、玉米等新品种筛选、鉴定及科研联合攻关。累计完成中省市品种试验550组5500余个品种,向品种审定部门推荐品种425个。

该县积极开展良繁基地建设,积极选育适生性强、高产抗病抗倒伏的小麦、玉米新品种,服务农业生产需要。全县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省审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12个,均已投入大田生产,玉米良种应用率达100%,小麦良种应用率达95%以上。

三原县筛选推广不同适生区的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源头整治假冒伪劣农业用种,超前下发春夏播和秋播粮食生产品种布局意见,结合科技下乡、放心农资下乡和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全媒体,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全力保障生产用种安全。

良法辅农  

三原县坚持以农业技术革新提高粮食单产。创新冬小麦技术集成。以节本增效、单产提升为目标,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等绿色高效、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创建小麦宽幅沟播技术集成试验基地、示范区8万余亩,辐射推广16万亩。扩大优质小麦生产规模,及时制定印发技术管理意见7期,确保小麦数量、质量双提升。

陕西省关中灌区夏播普通玉米生试1组陕西三原试点(资料照片)

该县聚力推广夏玉米增密度,提单产。以玉米降本增效“5335”集成技术模式为核心,选择高产耐密品种,通过单粒精播、深松翻地、缓释肥三层分施、合理保灌、适时机械晚收等技术模式,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和绿色防控为技术保障,充分释放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现代种业工程等项目实施成效,加力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创建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5万亩,辐射带动13万亩。

三原县聚力耕地质量提升。根据作物状况、地力条件、需肥特性、田间试验及土壤化验结果,及时发布主栽作物施肥大配方6种。2022年,大力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800吨,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2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达40%以上。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从2019年的3.138等跃升到2022年的2.880等,为粮食安全提供了稳固可靠的地力保障。

良机提能  

三原县加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技术,补齐粮食生产农机短板,全面提升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质量。补短板,延伸生产全程机械化。聚焦粮食作物之间、生产环节之间农机发展水平差异,大力补齐粮食产后烘干、高效植保等环节机械弱项。依托农机化项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加大缺项农机引进,最大限度满足辖区内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

合作社农机正在收割小麦(资料照片)

该县建基地,找准新技术推广载体。选择农机服务管理规范、装备数量多、社会化服务能力强、农机作业领域多元化示范合作社进行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围绕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集中建设小麦玉米主产区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辐射带动技术应用12万亩。

三原县搭平台,提升农机作业数字化。深入开展“互联网+农机化”推进行动,实现农机管理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全面推广安装北斗农机作业服务管理设备,建设农机深松整地智能监测平台、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小麦宽幅沟播、高效植保、玉米密植播种智能数字化管理,提升了农机管理服务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仓廪实,天下安。面对新时代粮食安全重任,三原县以“四良协同”为路径,以粮食稳产保供为核心,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不断贡献三原力量。

蔬果发展提质增效

三原县突出“项目带动、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推动蔬果发展,调减“大露菜”扩大“高精特”蔬菜规模,发展矮化密植省力型果园,建设“万元果”示范园。

三原县渠岸镇吴村盖村的群众在收获芹菜

11月14日,在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问到大棚生产情况,三原县幸福花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强说,他作务4个大棚,占地大约12亩,乳瓜生产销售已经结束。

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群众在大棚里作务圣女果

谈起收入,刘强算了一笔账:乳瓜销售收入30多万元,人工、流转土地、农药化肥等每个大棚投入约3万元,纯收入接近20万元。

在大棚里,新栽的圣女果苗生长旺盛,已经开花。刘强表示,圣女果是订单农业,由公司提供种子,最低价4--6元保证收购,0.1亩地基本销售收入1万元。

一亩地5000株,今年9月20日定植,大约12月20日左右采摘,持续到明年7月份左右。

问起大棚作务技术,刘强自豪地说,作务新式大棚14年了,他已经取得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比如,乳瓜、圣女果高垄栽植定植,采用滴灌新技术,也就是水肥一体化,水、肥料利用率高效。

谈起大村王村的“村情”,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灵芝说,该村下辖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52户3090人。村三委会干部7名,党员65名。辖区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27亩,地势平坦,井渠双灌,旱涝保收,是渠岸镇富硒产业带动性田园新区。村固定资产5000万元,集体经济壮大。

渠岸镇大村王村亿元富硒蔬果智能温室大棚

说起该村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张灵芝说,近年来,大村王村农业以粮食种植、蔬菜种植、食品加工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小麦玉米含硒量高,蔬菜瓜果健康无害,村里牵头发展狮子头花椒200亩、优质硬桃100余亩、树上杆杏50余亩,发展冬暖式大中棚445个1000多亩,盛产圣女果、乳瓜、黄瓜、西瓜等富硒果蔬。相继组建幸福花合作社、富民专业合作社、黄桃产业协会。

据了解,大村王村先后荣获咸阳市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咸阳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示范村,2019年,咸阳市委、市政府“文明村”称号。

谈起渠岸镇农业基本情况,该镇农业综合办公室主任王永鹏说,渠岸镇下辖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7100余亩。由于临近县城,兴隆村(兴隆社区)已经没有耕地。名林村剩余耕地400余亩。

说到该镇农业产业特点,王永鹏表示,渠岸镇以粮食为主,蔬菜为辅。粮食面积23000余亩,果蔬4000多亩,其中露地菜1800余亩,大棚菜占比大。

该镇从2011年开始推广大棚菜,目前,该镇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450余个日光温室大棚:大小拱棚160余个,引进企业建成120个,规划建240个;2个联动大棚,一个是无土栽培,一个是生产乳瓜、圣女果。经过12年的发展作务技术已经成熟。

问到销售,王永鹏说,附近有2个蔬菜市场,还有客商上门收购,销售比较顺畅。

绿色循环引领发展

三原县在统筹农业“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把优质、绿色、安全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积极构建生态绿色循环农业。

开展“两减一提升”行动,建设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以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化肥用量减少3%、利用率达40%以上。

探索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模式,通过“企+村+户”形式,建立秸秆树枝收运加工体系,建设农林废弃物处置中心2处,秸秆树枝综合利用率达到91.3%。

坚持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农药等包装物回收机制,加大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力度。

加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抓好“三改两分离”、有机肥深加工和种养一体化改造四项建设,发展绿色循环养殖。

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壮大龙头强链发展

三原县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纳入现代物流三原仓储食品配送基地建设,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夯实产业链根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和养殖业,打造出城市近郊农产品生产带、旱腰带地区特色产业带。

建强产业链主,按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模式,引进达利园和煌上煌食品、得利斯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加快产业链配套企业培育,建成鲁桥蔬菜、陵前苹果、陂西食用菌等多个农业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累计达800家,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共赢抱团发展的态势。

三原天齐公司省级农业园区甲邑酒庄    

谈到三原天齐公司缘何落户嵯峨镇嵯峨山天齐塬,该公司董事长吴亮说,当时咸阳市在泾阳县召开“旱腰带”扶贫工作会议,鼓励民营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农旅融合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天齐省级农业园区大樱桃种植园

说起发展历程,吴亮表示,截止目前总投资约1.5亿元,流转村民土地5300亩。十余年中,在曲折中前进,经过艰辛的努力,昔日荆棘遍地,杂草丛生的旱腰带荒原沟坡,变成“开门是花园,园区都是景区”的乡村振兴样板区。建成“以葡萄种植为中心,以葡萄酒加工,大樱桃、吊杆杏、薰衣草种植,高杆月季和樱花观赏,康养民宿”为支撑的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

三原天齐公司省级农业园区葡萄种植基地

三原天齐公司在推进“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双赢。

企业与农户怎样互动双赢,吴亮说,土地入股,推行“资源变资产”模式。主要是对周边群众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流转,折算入股园区,享受分红。。

劳务参股,推行“农民变股民”发展模式。通过对群众的劳动技能、务工时间进行折股量化,签订务工合同,年终参与分红。园区在用工方面,优先保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户入园务工,确保农户通过就近安置就业的方式实现稳定增收。截止目前,已辐射带动周边近200个劳动力实现入园就业。此项每年可为务工户均增收1600一2500元,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群众就业难的问题,增加了务工人员家庭收入。

资金入股,推行保底分红模式。针对自身无致富技能力、缺乏致富信心的农户,结合实际实行资金入股,天齐公司在为农户资金保本的前提下,按照每1000元每年分红120元的标准,逐年给按时分发红利。

开展技能培训,劳动力附加值。为进一步拓力就业渠道,提高劳动力就平,天齐公司定期组织周边群众开展葡萄作务、苗木修剪管理等技术训,增强了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提升了劳动力的附加值,有效拓宽了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三原天齐公司董事长吴亮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乡村和文化旅游能人”

据了解,吴亮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乡村和文化旅游能人”。三原天齐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星创天地”、“陕西省级现代农业园”、“陕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陕西省级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农村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咸阳市科技扶贫龙头企业”。

创新驱动赋能发展

三原县将农业科技支撑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坚持“种业兴农”做强现代种业,依托国家级三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开展种子技术攻关,先后审定优质高产玉米、强筋小麦品种8个,油菜品种5个,合作育成品种4个。

积极推广测土配肥、种子包衣、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三原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96%以上。创建“吨粮田”15万亩,打造1.6万亩绿色高效“吨粮田”示范基地。该县“吨半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794.46公斤,创咸阳市小麦单产最高记录。

推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机具更新换代,鼓励农机户开展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三原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建成以鲁桥智能温室育苗基地、渠岸镇亿元富硒蔬果智能温室大棚、新兴鸿盛惠民养猪有限公司、陕西康田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现代化种养殖设施示范园22个,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图文:洪涛 通讯员 陈军 )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