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推动近零碳社区建设,让绿色低碳幸福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发布时间:2023-11-23 11:13: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2022年3月,成都市启动实施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到2025年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30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双流区委社治委以做优做强“121”城市功能体系、推动“432”镇街组团发展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势,在歧阳社区和云华社区先行试点近零碳社区创建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2年,双流区歧阳社区成为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第一批创建单位,两个社区的近零碳社区实践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提升积累了经验。

歧阳社区

打造“会呼吸”的近零碳乡村社区

歧阳社区坚持党建“一核引领”,节能减排、固碳增汇“双轮推动”,科技赋能、场景营造、智慧治理、共享参与“四链融合”,探索打造“会呼吸”的近零碳乡村社区,先后荣获四川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市级节电节能十佳社区、市级百佳小区、市级示范社区、市级示范小区等荣誉表彰。

2023年,在2023年第八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同步举办的“科技创新推动城市碳中和”边会上,歧阳社区近零碳社区项目入选十大“碳中和城市典型案例”;歧阳社区通过市级验收,成为全市首批通过验收的9个村(社区)之一。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多方联动格局

探索建立“1+1+N”工作机制,镇党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成立专项工作组,完善管理体系、创建责任落实、目标督查等机制;区委社治委会同双流生态环境局、区规自局、区住建交通局、双流空港兴城集团、彭镇、歧阳社区建立“党建+”联动机制,发动社区两委干部、小区管委会、志愿者、网格员、专家顾问和社区居民参与,共推近零碳社区建设。

做强机制支撑,建立低碳运营“四步法”

第一步,全面摸清碳家底,厘清碳排放量,并通过碳减排认购抵消部分排放。第二步,编制《近零碳管理手册》,推行社区近零碳管理“清单化”管理机制,建立碳排数据库。第三步,依据管理机制,对社区日常碳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同时定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专题培训,增强社区从业人员对低碳的理解。第四步,设立低碳基金池,对社区活动分门别类贴上碳标签;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居民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做实人员参与,广泛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社区党委书记带头抓,两委干部、小区管委会齐落实,责任到人。建立近零碳乡村科普示范点,线上线下开展“碳惠天府”科普宣传,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居民、社会组织、三方公司等多元力量参与,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成立“五彩向阳”低碳志愿者服务队,引入专业三方公司指导,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大家行”和“变废为宝倡低碳”等活动。

强化资金保障,链接多方资源助力创建

社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社区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500余万元,营造智慧化低碳服务场景,依托社区低碳基金池,结合碳惠天府碳积分机制,激励居民参与。

注重场景体验,分类营造低碳场景

依托小区架空层,打造集党建、休闲、亲子、社交、健身、健康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社区邻里交往中心,着力打造“五分钟健康生活圈”。利用宣传文化长廊和“芯歧阳报”等多种媒体平台,宣传绿色低碳知识。增加智慧光伏座椅、新能源路灯、新能源充电桩、雨水利用设施、污水处理设备等,让低碳元素嵌入居民生活。同时,加强散居院落零碳农业生产管理,复耕复种800余亩拆而未用土地,构建“作物—秸秆—还田”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打通散居院落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安装离网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打造散居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三赢”。

黄水云华社区

把绿色近零碳理念融入方方面面

黄水云华社区,地处牧马山腹地,靠近双流机场,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党员159人,8个居民小组。在区委社治委的指导下,社区坚持把绿色近零碳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布局、建设管理、产业发展、生活引导等方方面面,推动云华社区能耗更低、环境更美、生态更优。成为省级“四好村”、市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市级“百佳示范社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等。

垃圾分类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管控

一是绿色宣讲“植入”近零碳梦。组织党员志愿者、物业、垃圾分类督导员,依托垃圾分类横幅、展板、手册、视频、入户等方式,深入小区、门店、商超等进行面对面讲解、面对面宣传,使垃圾分类工作深入人心、全面开花。二是积分兑现“兑出”好习惯。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银行,实现扫码积分、适时兑换,引导游客们参与“绿色云华”建设。目前,兑换积分已达上万分。三是餐余处理“变成”有机肥。建成投用了日加工能力1吨的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社区党组织发动党员商户组建商家联盟,将家家户户的“潲水”等餐厨垃圾回收后生物技术处理,变成可用于花草栽培的生物有机肥料,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

绿色产业从“赏景”到“休闲”全链条发展

一是打牢自然生态底子。规划建设5000亩的空港花田项目,确保“不挖山、不毁林、不填塘”,采取“自然生态本底+熊猫农业景观+健康绿道风光”方式,大面积种植莜麦牧草形成“大地绿毯”,分区轮作油菜、向日葵形成“熊猫景观”,被评为“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二是做实文化旅游里子。依托云华新村“花、草、树、园”等自然生态本底,打造“田园风、蜀都味、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的24小时消费场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每年吸引客流约8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近3万人次。三是扮靓有机产品面子。引入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牧山香梨种植合作社,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运营管理模式,种植牧山香梨、二荆条辣椒等特色农产品。

清洁电能从“精致”到“数智”全场景嵌入

一是建设精致电网新样板。将新村范围内的10千伏供电线路迁改下地和增设变压器,沿线安装8台一二次融合固体绝缘环网柜并加装自动化终端,完成Ⅰ区主站接入和馈线自动化投入,实现线路非故障区域的故障自愈功能。加装北斗高精度故障指示器,有效提高配电线路故障检测的自动化水平和供电可靠性。二是推动绿色发展新示范。推动空港花田全电景区建设,增设3组光伏智慧路灯、1组光伏智能座椅、光伏伞、光伏智能垃圾桶。在15个特色商业集装箱屋顶安装面积约300平方米光伏板,改造45盏太阳能路灯,成为双流第一个特色光伏商业街区。建设5*120kW一体式一桩双枪充电机(10个车位),满足约500辆新能源车辆的充电需求。三是助力数智乡村新表达。实现辖区内HPLC智能模块+4G/光纤通讯全覆盖,为客户提供“超前服务”“无感服务”“在线服务”。应用“电享家”数字化能源服务平台,实现对社区范围内十余家企业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异常报警、报表分析等24小时远程在线监测。

党建引领从“认识”到“实践”全方位领跑

一是党建引领,把牢“方向盘”。探索“1+2+N”社区自治新机制,制定《云华新村自治管理承诺书》,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新村建设“五自”模式。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紧扣“党建引领垃圾分类”的工作思路,探索推进“红色引领,绿色宣教,蓝园共建”工作模式,用“绣花”功夫带动群众垃圾分类,引导村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村企联动,形成“聚合力”。社区与花田公司组建了联合党支部,与阿里巴巴、摩尔多瓦国家馆、香梨合作社等合作,以国有公司大平台为依托,以整合国有资源、集体资源为突破,以“统一规划、分片实施、统筹管理”为路径,打造社区和驻区企业“党建联合、发展共享”的新典范。三是社会参与,画好“同心圆”。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作风”活动,培育“云华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10支自治组织,开展“微小视角纯真云华”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出“云华家话”“社区雏鹰”等高品质志愿活动10余个,其中“暑期学生离校不离教”活动得到了顾秀莲主任高度赞赏。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