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下基层”的“下”字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3-11-27 14:22: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婧雯 | 责任编辑:乔沐

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切领悟“四下基层”的“下”字关键词,以“下里巴人式”的宣传,“下马看花式”的调研,“对症下药式”的办公察民情、聚民心、解民忧,让老百姓不用再为烦心事“上求下告”,在走深走实的“四下基层”中展现新担当,彰显新作为。

多些“下里巴人”,让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接地气”。“阳春白雪”虽美,但不及“下里巴人”更贴合老百姓的口味。党的创新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入乡随俗”,揭开“神秘面纱”。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聚焦老百姓最关注的民事国情,重点结合政治思想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企业发展政策、基层综合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内容开展宣讲,主动把“政治术语”“理论名词”转化为“常识道理”“鲜活案例”,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结果突出实用。要创新“线上微宣讲”“戏剧+宣讲”“动画+宣讲”等形式,结合村级事务线上公开平台长期巡回播放,与群众达到情感共鸣、心理交融,把理论知识讲到老百姓心里去,把政策文件传递到最需要的地方。

主动“下马看花”,让调查研究下基层“增真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毛泽东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下基层调研要反映真问题,寻找真办法,不妨在乡村的田间地头停下来、慢下来,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咄咄逼问,多一些情真意切的闲话家常。广大党员干部在调研中要勇于“下马”,突破“示范点”“样板村”的“规定路线”,敢走遮遮掩掩的“问题小路”,不仅看到先进经验,更发现真实问题。要沉下心来“看花”,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饮一口井水、同吃一锅饭菜”,在乡言哩语中逐渐把自己转化为群众视角、群众思维,继而提出更加客观实际、维护人民利益的办法措施,让“真调研”发现“真问题”,找到“真思路”,做到“真解决”。

避免“上求下告”,让信访接待下基层“讲和气”。在农村地区,最让老百姓烦心的就是事有不公,求告无门。积年的信访案件,必然有其难以解决的客观因素,但这不能成为干部不理不问、无限拖延的借口。信访接待下基层,就是把信访局“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干部不找借口,人民不用跑腿,“当面锣对面鼓”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等信访接待、矛盾化解的重要法宝,坚持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把了解矛盾问题做在日常,融入户厕改造、低保救助、调查研究等具体工作中,随时随地变身信访“接待员”,全面了解症结所在;要积极主动成为信访“代办员”,从接访到化解全过程跟踪,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打通信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的“哭脸”变“笑脸”,“生气”变“和气”。

聚焦“对症下药”,让现场办公下基层“强实气”。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这就是现场办公下基层的重要意义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好、实践好“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的实干作风,立足岗位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在现场了解问题、解剖麻雀,联合民政、农业、交通、环境等部门单位“集中会诊、对症下药”,做到把责任带下去、办法带下去、行动带下去,实现把工作质量提上来、服务态度提上来、百姓口碑提上来,让每一次现场办公,都能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用自己的“跋涉脚步”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作者:石家庄市元氏县南因镇人民政府 刘婧雯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