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3-11-28 10:39: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健丰 | 责任编辑:乔沐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需要和向往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列的重要部署和要求,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实现乡村生态之美,社会民生、人文观念、经济发展与乡村环境耦合协调,缺一不可。新时代在践行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新征程上,需要不断地从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力量,从完善生态治理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构建社会共治共建共享新局面多角度出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生态文明理念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发展导向。传统的乡村建设往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使乡村建设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推进循环经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另外,相对于过去城市化建设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强调乡村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要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科学的规划方法,可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生态文明理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创新的模式和理念。传统的乡村建设往往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忽视了文化传承和生活环境的提升。而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注重保护传统的乡村文化和民俗,同时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创新的模式和理念,可以实现乡村发展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乡村建设必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手都要硬,侧重于提升老百姓人文素质的全过程中增强老百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生态文明理念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向更科学的方向延伸。
在乡村建设中,应该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不断创新乡村发展模式,推动乡村建设迈向更加美丽、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乡村规划的价值取向。乡村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乡村地区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高乡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而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和人文价值的统一,对乡村规划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规划中强调生态保护与修复。传统的乡村规划往往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而生态文明理念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在乡村规划中,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农田、生态湿地和生态景观等生态区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次,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规划中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传统的乡村规划往往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生态文明理念强调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提倡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在乡村规划中,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和民间艺术,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和传承。此外,生态文明理念在乡村规划中还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往往存在着土地虚耗、农药过度使用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而生态文明理念提倡绿色、有机的农业发展方式,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乡村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田、保护农田的生态功能和推广有机农业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昭示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农业生产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各地乡村建设的关注焦点。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的实践,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推动着绿色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大量化学物质,给农田和农产品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提倡有机耕作、生态农业等环保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减少了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污染,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其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如水资源的浪费、土地的过度开垦等。而生态文明理念以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为原则,提倡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广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减少了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再次,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注重长期利益和社会效益,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推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了农民的创业能力和经济收入。同时,生态文明理念还引导农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观光项目,增加了农村经济的多元性,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生态文明理念契合了生活环境的改善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贯彻涵盖了生活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乡村生活环境的质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倡导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在乡村社区,人们鼓励采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例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垃圾分类等。通过建立绿色生活意识和环保意识,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的产生,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改善生活环境的质量。其次,生态文明理念注重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乡村地区往往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为乡村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再者,生态文明理念强调建设良好的生态基础设施。乡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供水、供电、交通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理念,采用可持续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浪费,确保供应的可靠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张健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