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法治建设与营商环境融合共进获点赞
发布时间:2023-11-29 09:36: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允峰 | 责任编辑:乔沐泰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坚持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的理念,以市场主体满意为标尺,将优化营商环境融入法治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聚焦“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服务”四个环节,构建稳预期、提信心、促发展的法治保障体系,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含金量”保障经济发展高质量。
完善法规政策,构建促进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特色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采取“小快灵”立法模式,推动出台全国首部《新型工业化促进条例》,构建起组织、规划、政策三个“1+N”推进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全面起势、提质增效。出台《泰安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引领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并落实差异化错峰生产措施,实现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的双优化,荣获国务院生态环境督查激励。二是“双审查”稳定市场预期。加强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法规政策管理水平。组织开展涉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活动,废止2件政府规章,整改8个问题文件。印发《乡镇(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提升基层依法行政水平。持续做好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试点工作,出台《泰安市公平竞争审查函询制度》,今年以来,审查新增文件28件,有力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三是常态监测解决涉法需求。在全省率先建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监测机制,组建由100家企业、协会、商会组成的监测点,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满意度、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工作情况,接收企业涉法诉求,及时分析研判,做好分流处置。今年来,入企开展走访11次,组织线上监测2次,收集涉法问题和需求13条,逐项落实到位。
规范执法监管,打造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规定每月1-20日为“企业宁静日”,实行入企备案制度,除涉及安全生产、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行政执法外,未经备案不得入企执法检查,确保“无事不扰”,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7-10月,市级执法机关开展涉企现场检查564次,较上半年月平均数下降43.8%。二是探索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承担全省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试点,制定《泰安市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建立涉企行政检查分级分类实施机制,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分别建设油烟在线监测平台和安装非现场执法系统,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切实减轻企业迎检负担。三是深化“不罚轻罚”制度。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不罚轻罚清单制度进一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的工作方案》,组织执法机关编制“不罚、轻罚”事项清单(2023年版)。全市办理不罚案件756件、轻罚案件1048件,受益市场主体1732家,减免罚款3653.45万元,推动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印发《关于在重点行政执法领域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45个部门梳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进一步规范和监督行政裁量权正确行使,确保做到“同案同罚”。
加强司法保护,营造促进权益保障的发展环境。一是开展政法机关护航“产业链”行动。建立“产业链+政法服务专员”机制,从政法单位选派52名领导干部担任“政法服务专员”,分别对接联系13条产业链,并为产业链配备法律服务专班,凝聚法治队伍合力,为企业提供“移动式”“组团式”服务,深入107家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58件次,帮助企业挽回或减免损失2.2亿元。二是构建执法司法联动保护机制。综合运用执法、司法手段,完善全链条保护体系。严打涉企犯罪,全市侦办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企业合法权益刑事犯罪10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3人。检察机关开展“涉企”挂案清理工作,摸排45件涉企挂案,逐一推动依法处理。法院出台《简易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操作指引(试行)》,设立商事案件快审团队,实行“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办案模式,涉企案件裁判平均时长比去年下降15.17%。开展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案件专项执行行动,执结涉企案件3937件,执行到位金额21亿元。三是创新涉案企业合规管理模式。市工商联、市检察院等部门建立涉案企业合规“123”工作模式,综合运用公开听证、检察意见、检察建议组合拳,在办案中对符合条件的涉案企业依法启动合规审查,量身打造合规计划和整改方案,采取第三方组织评估和实地走访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以合规整改推动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办理一起案件、扶助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今年来,对7家企业启动合规程序,对25家企业和直接责任人员将依法作出轻缓处理决定。
优化法治服务,涵养促进企业成长的社会环境。一是实施全链贯通的项目保障。在全省率先出台《规范和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从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投诉处置三个环节,建立涵盖招商引资合同审查、矛盾纠纷化解等39项任务的《规范和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工作清单》,采取“不接触”方式,排查项目风险问题,积极推动依法解决。今年来,服务重点建设项目120余个,审查重大合同74件,提出审查意见115项,帮助办理调解、仲裁等法律事务102件,涉及金额9900余万元。二是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组织法务专员进企业,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公证服务,办理涉企公证1357件,调处涉企纠纷149件。组建企业合规律师服务团,协助企业建立完善法律顾问和公司律师制度,开展法律咨询、培训等法律服务1400余次。深入开展“法治体检”“万所联万会”等活动,化解企业生产经营风险182个,帮助企业构建法律风险预警防范体系134件,解决纠纷260余件。三是凝聚守法诚信的社会共识。健全完善政府机构及公职人员信用承诺制度,累计归集政务信用信息7万余条,其中信用承诺信息4万余条。建立完善政务诚信诉讼执行信息共享制度,连续三年实现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动态清零。政府机构依法行政意识显著增强,全市行政诉讼败诉率下降至1.8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开展全市依法治理示范工程、先导工程,组织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推动各领域、各层级提高治理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营造全社会尊法守法的社会氛围。(作者:吴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