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坚守 于创新中升华---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景泰公路段吉祥物“骆小新”诞生记

发布时间:2023-12-07 09:23: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韩敏 俞建华,路誉中 | 责任编辑:乔沐

“嗨!骆小新,很荣幸认识你”

“这就是我们段的吉祥物骆小新,工作服后背,帽子上都印了他的模型,我们还制作了表情包,活动标识等,大家已经和骆小新有了天然的默契,成了我们段的精神象征”。

“它的原型是什么?戴个可爱的头盔像一位将军,又配了一个时尚的耳机,一副保家卫国的姿态,看起来安全可靠”。

“骆小新的灵感源于骆驼,景泰本来地处沙漠边缘,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公路自古就有保卫家园的功能,如同一位恪尽职守的边塞将军,这副耳机是现代科技的象征,体现了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新历程,始终坚守公路人的职责,秉承吃苦奉献的公路精神”。

......

图为景泰公路段吉祥物“骆小新”

“骆小新”,初次听闻,如同穿越时空的一个文艺青年笔名,勾起了无数人的青涩回忆。然而,当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其实“他”一直就在那里,如青山,似古木,巍然屹立。历经岁月洗礼,他被后人们更加深刻地感知和认同。

“他”,就是景泰公路段的吉祥物,“骆”就是骆驼的象征,“小”取自于“五小发明”,“新”源于“四新技术”。纵横隔壁踏狂沙,驿路丝绸送锦霞,蜿蜒公路保畅通,四季平安乐开花。象征着公路人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骆小新精神激励着七十年的公路人艰苦创业,呕心沥血。鼓舞着九十年的传承人承前启后,耕耘奉献。直到今天,他更加鞭策新时代的守业人乘着科技的风帆,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将“骆小新”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一个历史新篇章。

公路“铁人”寇世绪七十年代的“骆小新”

骆小新精神,就是公路人精神的生动缩影。

历史回溯,景泰公路段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寇世绪,一度被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为公路“铁人”,这是景泰公路段青史留的“骆小新”。

当时,景白30公里的沙砾路,他开着四轮车一米一米地平整,超过标准的沙砾都手动挑拣,车子行驶的更加舒适,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同事们回忆,他永远在路上,皮肤晒成了古铜色,吃饭大多时候冷水就馍,长此以往落下了严重的胃病,领导催促就医,他也是早晨早早去兰州做治疗,下午赶回来又在路上劳作。在他的世界里,养护公路就是他活着最重大的意义,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挡。

1988年夏秋之际,一场暴雨掀起的山洪将大水道班管养路段的4千多立方米的路基被洪水吞噬了,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为了早日通车,洪水过后,他立即带领7名民工投入了紧张的劳动,起早摸黑、挖拉装运,每天工作达15个小时。填缺口、清塌方、补坑槽,经过半月多的苦战和段上的支持,缺口终于填上了,可寇世续体重一下子减少了五斤。当过往的司助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向他鸣号致意时,他开心地笑了。接着,他又带领大家重新平整了路面。因此,同事们干脆给他送了一个雅号叫"寇铁人",从此"寇铁人"这个名子在公路上传开了。

这样的故事,只是寇世绪工作生涯中的平常一幕,二十多年来,他的生活每天上演着这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把公路人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七十年代的“骆小新”,在景泰公路段如一轮初升的朝阳,冉冉升起,照亮了每一位公路人的内心,引领他们为公路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紧握接力棒的“路二代”白建胜九十年代的“骆小新”

时代,是一个人事业最基础的土壤;传承,是一份事业最坚固的基因。

在景泰公路段,有很多三代都是公路人的家庭,白建胜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他是扛起父亲的铁锹继续奉献公路的“路二代”。白建胜25年如一日,在最辛苦的公路一线呕心沥血,不仅严于律己,同时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养护队伍,把优秀的精神变成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始终引领队友们不断向前。

1998年,才上班4年的白建胜被段上“点名”委以重任,担任大水道班班长,负责景白路30多公里路段养护管理工作。那一年,景泰公路管理段20多名年轻人第一次踏上了公路养护的岗位。他白天带领大家上路养护,清扫路面、整修路肩、防滑扫雪,晚上和大家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开展娱乐活动。为了给年轻人带好头,他一边挤时间学习养护知识,一边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养护技术,使自己的养护技术能够达到高标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全班职工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5月,全段将小道班合并成养管站,段上要专门成立一个专业养护队,白建胜负责全段管辖路段的油路修补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油路修补任务,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他都严格把关,发现问题,毫不留情,坚决返工。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晚上回家喝几口稀饭,倒头便睡,第二天又得早早起来干活。在他的带领下,提前完成了段上下达的油路修补任务,大大提高了管养路段的路况质量。

这就是九十年代的“骆小新”白建胜,他不仅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更加注重在培养一支优秀的养护团队。白建胜始终在思考和探索,他积极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并与新的工作情况结合,让班站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他负责的兴泉养管站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是景泰段一个醒目的窗口。 

创新奋进的高飞新时代的“骆小新”

创业难,守业更难。

当一份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成就,如何更好的发展迭代,继续更上一层楼,就变成了摆在当下最关键的一个难题。于是,在历经了总结升华,摸索实践,反馈肯定之后,新时代的“骆小新”应运而生,他继承迭代了优秀的传统精神,插上了现代科技创新的翅膀,将守业时期的“骆小新”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创新,并不是尖端行业的高级产物,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有需要创新的事物,只要你不断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创新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景泰公路段的高飞是一位八零后公路人,他就是景泰公路段新时代的“骆小新”,永远充满热情和生机,时刻心怀公路事业,不断琢磨思考如何可以让公路作业更加高效高质量,不仅勤劳无私,在创新的路上更是做出了卓越成绩。

 景泰段有许多职工素来喜欢小发明,小创造,往往在养护中喜欢琢磨生产工具。2004年,“五小发明”活动在景泰段开展起来,积极鼓励头脑活、理念新、思想快的职工大胆创新。创新攻关小组针对人工打草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杂草清理不完全、不彻底、打草过程中尘土及草屑吸入鼻腔,严重影响职工的身体健康,过往车辆和打草过程中的碎石等对职工造成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段上原有的旧扫路机映入年轻职工高飞的眼帘,其他人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司空见惯的铁家伙除了扫路还能有这么大的用场,通过研究扫路机的结构,提出充分利用液压杠杆原理,将扫路部件更改为割草部件,采用两根油缸从水平和垂直方向调节割草盘的位置,依靠高速旋转刀盘上的刀片冲击切割杂草。于是,高飞赶忙把思路画在纸上,与小组成员在可行性实用性上进行广泛讨论,联系机修厂的专业钳工来沟通思路,量尺寸、画图纸、做样品,对扫路机进行了加减乘除般的改造,割草机问世后,职工在驾驶室内可直观的看到路边杂草清理情况,颇具优势的是,割草机 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直观,整机动力强劲、机动灵活、作业效率高、可靠性好,可实现对公路边坡杂草的全面清除,是清理公路两侧路肩边坡杂草的理想设备。投入使用后,大大节省了人工、机械、车辆和时间,全面提升了公路边坡边沟养护效率。兄弟单位得知这个宝贝后,纷纷前来取经学习。

创新的水龙头一旦打开,则不可扼制。 长期以来冬季道路除雪作业都是由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很大,作业效率低,并且职工在路上安全得不到保证,高飞结合书本和工作经验,与相关专业人士讨论后,一种车载式撒盐机诞生了。接着,一种能够有效阻挡闯入养护施工作业区的车辆的设施---集声光电于一身的多功能安全雷达预警车应用而生。

图为“骆小新”挂件

景泰段“创新工作室”自成立的八年里,在高飞的积极带领和启发下,已经拥有发明创造有割草机、车载式撒盐机、40型拌合机除尘器改造、反光示警桩、玻璃钢百米桩、拌合站废尘处理、导热油锅炉“双电源转换开关”、拌合站溢料口改造等30多项技术创新,在减轻一线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和综合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其中割草机取得实用新型专利。由高飞牵头研发的《避险车道闯入预警系统》被白银公路局评为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仅2022年就获得知识产权局批准的8项专利。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一个行业不断向前的命脉,有了创新,就有了新的发展希望。趟过时光的河流,我们似乎看到,景泰公路段如同一副新的宏伟画卷,在“骆小新”精神坚定正确的指引下,景泰公路人继续凝心聚力,创新发展,绘制新蓝图......(图文:韩敏 俞建华,路誉中)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