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700余万元“复活”文脉 上高明代古城墙遗址被立项建成文物保护工程

发布时间:2023-12-12 13:53: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上高博物馆 | 责任编辑:房家明

12月10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沿江西路锦惠小区旁边的拆迁工地上,几辆工程车正在如火如荼地作业。一旁的上高县西城门城墙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上高县古城墙遗址自去年6月份发现后,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最终考证上高县西门巷古城墙遗址为明代嘉靖年间的上高县一处重要的古城墙遗址,并出土了部分青花瓷片和铜钱等文物。经文献史料记载,上高古城墙遗址全长约七华里,1139丈,六个城门,其中包括刚出土的西门城门。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除西城门外,还有跃锦门遗址及锦江渡口旧址。

“相比其他地方的古城墙保护,上高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我们采用城市管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将对遗址进行原貌改造,打造成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生通道’,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为城市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线。”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表示,历经一年多时间,上高西城门城墙遗址从发现、挖掘到保护,为彰显上高县的历史文化内涵,赓续上高历史文脉,讲好上高历史故事,再添上绚丽的一笔。

上高博物馆长刘清华在现场介绍情况

刘清华馆长还透露,明年正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要启动,上高县也要公布一批新的文物保护单位,上高县博物馆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现存的上高县城墙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才能得到更好、有效的保护。

古砖收藏者刘朝晖在现场介绍情况

拆迁中发现古城墙遗址

“我就是个拾荒者,只不过人家捡矿泉水瓶,我捡古人留下的遗迹。”作业现场,古砖爱好者刘朝晖讲述了上高西城门遗址发现的全过程。近年来,上高县城市大改造,一些老街的棚户区也迎来了拆除。刘朝晖时常在废墟中“淘宝”,并热衷于寻找有文化符号的古砖。

2022年3月份,刘朝晖再次来到上高县江西路棚户区改造附近碰碰运气,此前,他曾在此处捡到过几块刻有“天启知县铭文”明代的城墙砖。“希望能再捡一块有文字的砖,实在没有字的,也要捡两块老砖留作纪念。”刘朝晖回忆道,当时整个拆迁棚户区都用铁皮围住了,只留有一处入口。他将电动车停在了铁皮围栏边,然后进入了一堆烂石荒草丛中,沿着大臭水沟,一股刺鼻的气味,差点令他返身回去。但见到那一块块大城墙砖,还是忍住了,这种诱惑只有好古之人才能体会。

令刘朝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发现了数块大青石。因为喜欢收藏,刘朝晖研究了十多年上高古城墙砖知识,还对上高古城墙地图也深有研究。当时,他的脑海中一个个大胆的念头闪过“这难道是西城墙遗址?”“一旁深深的沟底,难道是战壕?是护城河?”

联想老浮桥头的大条石和捡到过的古城墙砖,刘朝晖当即意识到,他发现的地方或许是西门城墙——末华门和护城河。

“我查询了《上高县志》,对照清代我县城地图,判断此区域应为上高古县城西城门所在地。”刘朝晖当即将这一发现转告给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

古城墙遗址为“西城门”

事关重大,刘清华不敢耽搁,当即前往遗址现场进行勘查,众人目测现场的疑似城墙为村民猪圈的一方墙。“我们商定先把地表拆迁后的建筑垃圾清理一下,下午挖掘机开始清理,傍晚基本清理完成,决定安排挖掘机师傅沿护城沟横向挖出一条长约10米,宽1米,深2米的探沟,看能否找到城墙基础。”刘清华回忆道,挖掘机刚挖几下,就发现了古墙砖、条石的基础。当时博物馆人员未在现场,立即停止了挖掘,报告了博物馆,考虑到七十年代左右有村民在此地建房,就地取材,用条石、墙砖做了房屋基础,房屋基础的可能性极大。

基于这样的判断,第二天,刘清华和刘朝晖继续派挖机深挖了2米多深,挖到原土后,未找到城墙基础。后来,大家商定,往北离这条探沟十多米处再挖一条探沟,主要是考虑到这条新探沟上面原来建的是猪圈,墙基不会下太深,不会碰到城墙基础,应当保存有原来城墙的基础。果然在离护城壕沟约2米处,挖下去60公分左右,就挖到了平铺的条石、大青砖,初步判定这就是城墙基础了,为使文物不被破坏,停止了挖掘。

据介绍,废墟中暴露出少量铭文青砖和由大型青石条叠筑而成的墙体残基,出土青砖中有带“知县欧”及“瑞州府、上高县提调官”“首甲、窑匠”等姓名的大型青砖。这一发现进一步确认了刘朝晖的猜想。

“这次发现的主要为外城墙,没有发现内城墙。据古籍记载,上高历史上有六面门,这次发现的叫西城门,有一条古道通往宜丰县城。整个上高县古城墙有1139丈,约7华里。”刘清华感慨道,现在大部分古城墙都已经消失了,这次发现西城门非常难得。

刘清华所说的古道距离遗址并不远,满是岁月痕迹的垱口桥就是最好的佐证。据记载,垱口桥位于上高县敖阳街道五马行政村西通往凌江方向的古道上,为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长8.4米,宽2.5米,拱高4.1米。垱口桥位于上高县西里许,由生活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当地人赵顺乾出资修建,垱口桥结构完整,保存状态较好,是古代上高士绅热心地方公共建设的见证。2022年,垱口桥被上高县人民政府列为上高县文物保护单位。

一系列的“佐证”,都为上高古城墙遗址认定提供了帮助。

出土瓷片、铜钱反映上高生活发展和商贸交流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墙遗址,上高县博物馆第一时间省里有关部门作了汇报。

去年6月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馆专家对上高西城门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江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此项遗址考古立项。

2022年9月15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胡胜组成工作组,联合上高县文广新旅局、上高县博物馆,对现场进行了考察,发现该项目用地范围呈不规则形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部地层堆积较深厚,经过实地考察以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对勘探发现的文化堆积进行抢救性田野考古发掘。

去年12月份,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上高县文广新旅局、上高县博物馆等联合出具了《上高县西门巷古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

据《报告书》显示,古城墙遗址现场发现南北向壕沟一条,裸露长度约70米、宽度约3米、深度约3米,部分裸露的青砖规格形制与明代初年上高烧制的南京城墙砖一致。结合史料记载和实地考察结果,推测此废墟处至少应为明代上高古县城西侧城墙所在位置。

经过考古发掘,该处出土文物较丰富,地层中主要出土了少量瓷片,年代从南宋、明至晚清民国,其中明代和清代的青花瓷较多,涉及窑口包括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器形多样,是研究上高生活发展史及商贸交流史的一份重要资料。此外,古城墙遗迹有卵石路面和外墙方条石墙基。根据卵石路面采集到的瓷片和铜钱推测,该卵石路面形成于明代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卵石路面十分少见,是近年来江西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

“上高县是一座历史古城,春秋战国时,上高境域先后属吴、越、楚三国。秦朝时,上高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前 201年),置建成县(含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及樟树市一部分)时为建成县地,属豫章郡……”刘清华表示,上高县古城墙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持续强化出土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展示利用,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上高绽放绚丽光彩。

将城市管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

古城墙遗址发现后,如何进行保护?刘清华介绍,上高县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协调城管等多部门,准备将城市管理建设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古城墙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

“政府规划在原址建设一面新的城墙,对于原来的古城墙遗址,我们将铺设钢化玻璃将其‘罩住’,一些遗址介绍用文字说明,做到既能保护又能参观。附近的学生路过此处,也将感受到文化底蕴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关注上高古城墙历史的兴趣。”刘清华表示,未来,古城墙原址成为一条“学生通道”,乡土文化教育也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完成。

据介绍,古城墙遗址改造项目总投资为700余万元,涵盖附近小区改造,项目完成后,新的仿古城墙耸立闹市区,停车场、原址、绿荫小道相辅相成。可以想象,漫步于此,既能感受跨越历史的厚重氛围,又能体会到现代生活的舒适与便利。(供稿单位:上高博物馆)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