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3-12-14 11:14: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数字赋能可以推动公共体育智慧化、多元化和普惠性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群体,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参与。
首先,数字赋能可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智能调度和管理。例如,通过智能预约系统,市民可以方便地预约运动场馆,避免排队等待的时间浪费。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运动偏好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和服务,增强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另一方面,数字赋能提供了广泛而精准的健身信息。通过互联网与移动应用,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各种健身知识、训练方法、营养指导等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与传统健身方式相比,数字赋能使得健身人群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运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鉴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健康状况和目标不同,数字赋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和定制化的跟踪服务,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高质量健身服务。
其次,数字赋能可以促进公共体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建立数字平台,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政府可以通过开放数据共享,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的信息和预约服务;社会组织可以利用数字平台发布健身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参与者;个人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找到合适的运动伙伴,共同享受健身乐趣。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共建;数字赋能可以促进社区和平台化的健身互动。借助于数字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分享健身心得、比赛成果等,互相激励和交流。通过在线社区和数字平台,人们可以加入健身团队、社群或俱乐部,并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和竞赛。这种社区和平台化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参与者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专业训练师、运动员以及其他健身爱好者共同学习和进步。
再次,数字赋能可以拓展公共体育的普惠性。传统的公共体育设施往往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很难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例如,通过健身手机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健身指导和训练,无论是在家、在办公室还是在公园。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运动设施的智能管理和资源调配,提升场馆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样一来,即使是在欠发达地区或者偏远地区,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健身服务,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推广。预约系统、移动支付和电子票务等数字解决方案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运动场所和参加各类活动。数字赋能还通过在线视频课程、直播教学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远程学习和指导的机会,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高质量的健身服务。
为了实现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数字赋能的支持和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体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政府部门可以加强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数字化公共体育平台,提供在线预约、健身指导、数据分析等功能,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还可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数字化公共体育项目,支持相关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体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和拓展。同时,也要提高公众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加强数字素养教育,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带来的便利和福利。通过各部门的支持与投入,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数字技术在公共体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将会得到进一步加速。这将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公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营造更加健康、活力四溢的社会环境。
其次,应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公众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数据安全标准和隐私保护法规,加强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监督和审查。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公众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认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数字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便利同时保障自身的数据隐私权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合作与创新,促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协同发展,打造良好的数字生态环境。各方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和知识,携手推动数字技术在公共体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同时,鼓励创新和创业,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投入数字化公共体育项目,共同探索新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通过协同发展和创新,共同建设数字化公共体育的繁荣生态,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机遇和福利。
总之,通过智慧化、多元化和普惠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群体,提升运动体验和参与度,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湖南科技学院王丽萍)
【作者王丽萍系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欠发达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对口支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YJA890023)阶段性成果;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湖南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供需匹配机制及其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A058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