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二中:为“泉城文化”注入“以美育人”新力量
发布时间:2023-12-25 11:14: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仲明 袁伟 | 责任编辑: 房家明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涵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济南二中作为一所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牢牢把握住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这一发展新契机,乘着泉城全面提升城市文化驱动力的东风,开展了一系列可操作、可借鉴、开创性的实践探索,既丰润了学生的精神,又让“泉城文化”根植学生成长基因,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化寻根审美先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在锻造人们的心灵情感品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45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2600多年的建城史,赋予了济南独一无二的灵性。作为齐鲁大地文化核心区域重要一环,历史长河为泉城后代留下了璀璨的文化宝库。
学校构建了以美育人课程体系,将齐鲁文化缘起、大舜文化、小清河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二安文化进行审美解读,让师生在文化之美的浸润中进一步提升对泉城文化的认同感;挖掘学科中的泉城文化元素,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身边的文化融合起来,切实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走出课堂学思践悟
济南二中充分依托南邻小清河,东傍华不注山的文化区位优势,以板桥码头、盐仓码头、五柳闸的发展历史为例,深入挖掘小清河文化中体现的济南开埠史;以市委党组织重建地为例,挖掘小清河文化中所蕴含的济南革命史,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小清河文化研学课程,多年来坚持开展“美丽小清河徒步实践活动”,将大美二中百年历史与小清河悠久历史相结合,激发和鼓励二中学子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和书本中“团结协作、红色传承、共建家园”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二安”诗词鉴赏、家乡文化研学展评、“文物会说话”、学科知识达人赛、“红色研学”、“行走的思政课”等活动都成为书香校园里广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近日,《山东教育》中学生版在头版头条刊发济南二中“邂逅红楼巧手塑形——济南第二中学师生《红楼梦》人物剪刻创作活动掠影。”这些绝美立体人物作品都出自济南二中师生别出心裁的设计和灵巧的双手,学生们“读名著·品经典·学剪纸·承传统”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同时,这些作品体现出学生对剪纸艺术丰富内涵的深刻体会,寄托着学生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遗传承品味民俗
2019年起济南二中通过市教育局会同市文化和旅游局遴选成为全市25所开设非遗项目校本课程班的学校。学校聘请济南皮影戏第四代传人李娟老师为济南皮影校本课程授课教师,常态化开展济南皮影文化校本课程。
通过非遗课程,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了济南皮影的传承历史、艺术形象、表演特点以及皮影对当代各行业的影响。特别是李娟老师表演的西游记片段,一人操纵十几种皮影道具,同时现场配音变换多个人物的声音唱白,学男变女,声音夸张有力,每个艺术形象都表演的淋漓尽致,燃起了师生们继续学习皮影的热情,体验操控皮影的乐趣,每个人都为能有机会接触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感到骄傲。
以美育人美美与共
泉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推崇,作为泉城学子,贯彻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家乡文化审美体验,让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之眼和个性化的审美标准是大美二中不懈的追求。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为大课堂的一体化审美教育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泉城文化审美教育是多渠道的,家庭、社会、学校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通过全面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形成更好地向青少年和广大公众传播泉城文化的魅力,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品位,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实现“天下泉城”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深耕泉城人文沃土,赓续泉城文脉是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目标与文化担当。学校将充分利用泉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和运用蕴含其中的哲学、艺术美育资源、民族审美特质、民俗审美传统、学科审美资源,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具备中国传统审美特质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实践能力,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何仲明 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