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潮涌满目新——2023年湖南省邵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3-12-25 14:49: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杨立军、朱海军 | 责任编辑:程泽资江奔流,激荡着发展的澎湃脉动;雪峰耸立,见证着古城的日新月异。
一年来,湖南省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正确政绩观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展动能加速集聚、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发展底色更足更亮,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书写了一域精彩。
这是全力以赴拼经济的“邵阳答卷”——2023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
这是久久为功兴产业的“邵阳步伐”——实施制造强市“六大行动”,九大重点产业链预计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
这是用心用情办实事的“邵阳成色”——省市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6.5%。
这是孜孜以求谋发展的“邵阳形象”——10余项国省重大活动在我市举办,邵阳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个高地”铺展新气象
12月15日,在全市人才发展大会上,10个“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重大科技人才项目现场签约,为该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湖南工业版图上的重要一部分,邵阳工业的兴衰始终关乎发展全局。迈进新时代,全市上下积极融入全省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三个高地”建设,不断培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业兴邵强筋壮骨。开展制造业发展“双亿”“双百”提升行动,实施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8个,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42家,比沃电子、邵阳液压、国际数控、达力科技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投产达效,金盘科技、宝东医药等投资过20亿元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构建具有邵阳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省级产业集群7个、全省排名第二,72个项目入选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总数居全省第一,邵东打火机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邵阳经验得到推介。
科技创新热潮涌动。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五大工程”,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成市院士(专家)产业园,落户院士(专家)工作站(室)11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5家,邵纺机涤纶短纤纺丝装备、宁庆航空航天五轴加工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邵东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
改革开放风劲帆满。用好改革“关键一招”,186项改革任务全部落实。加强与粤港澳、东盟、非洲等地区合作,港洽周”签约22个项目、总投资103亿元。西部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成功首发,邵阳结束没有国际贸易班列的历史。东盟科技产业园、中非经贸产业园等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湖南)邵阳办事处和国际贸易集散中心挂牌成立,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获批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协同联动区。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1月29日,该市举行2023年首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掀起了新春项目建设热潮。
当前,全市各地正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今年收好官、明年开好局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年,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优环境,持续巩固经济向好态势。
扩投资厚植新优势。扎实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全市三次集中开工项目264个、总投资709亿元;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31个省重点建设项目、35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73亿元、737亿元,新邵阳站房投入使用,犬木塘水库首台机组发电,白新高速实现通车,永新高速全线贯通,新新、城龙高速、“气化邵阳”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促消费释放新潜力。先后举办“年货节”“房交会”“消费促进季”等83场促销费活动,职工会员消费券发放数量排全省第一,拉动消费550亿元。积极释放“汽车换新”和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红利,“惠购湘车”补贴申领人数全省第二。举办第二届邵阳旅发大会等活动,接待游客387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1亿元。
优环境激发新活力。扎实开展“三送三解三优”行动,深化拓展“企业家接待日”“政银企对接早餐会”等活动,全市党员干部主动靠前服务,帮助经营主体解决问题3.1万个,退减缓税费18.6亿元。营商环境的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了招商引资质效。目前全市实有经营主体51.6万户、新增6万户,企业12.1万户、新增1.8万户。全市今年累计签约项目360个、总投资820亿元,其中新引进“三类500强”投资项目30个,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振兴描绘新画卷
初冬,新宁县黄龙镇万亩脐橙基地,果压枝头、田园如画,果农们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农业大市,该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育好一粒种子,绘就沃野好“丰”景——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市选育的小西瓜品种“sp100”、南瓜品种“雪峰31”和“宝庆一号”苦瓜获第七届国际瓜类学术大会优秀新品种奖。市农科院科创园获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粮安科技大祥水稻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2个杂交水稻品种获全国金奖。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省第二,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种业发展研讨会在邵阳召开。
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富民好产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特色产业园74个,新增宝东牧业、乡乡嘴两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顺利通过评审,争取中央资金1680万元;擦亮“邵阳红”品牌,104家企业、227个优质农产品进入品牌目录,邵阳县被评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绥宁县获评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邵东黄花玉竹产业园、中国油茶科创谷邵阳县油茶加工示范园建成投用;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26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993.72亿元。
统筹硬件软件建设,美丽乡村展新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年”行动,实施乡村公园“十百千工程”,创建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30个。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新邵坪上镇小河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洞口移风易俗“三个3”获选全国文明实践精品项目、“六零”创建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获选全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典型案例。
阔步邵阳大地,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广袤田野朝气蓬勃,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生改善托起新生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一年来,该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均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新建12所公办幼儿园和7所义务教育学校,市城区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4400个,优化提质52所乡村小规模学校,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开学。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惠民有声有色,群众生活更加多彩;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榜样典型引领社会新风尚,侯长亮、林生丽、廖连清荣登2023年“中国好人榜”。
民生保障提标扩面。全面提高低保、特困、孤儿、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救助标准,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2.99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93%。高效开展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任务综合完成进度排全国前列。着力化解超期安置遗留问题,完成交付3366户,其中市本级1258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国家森林公园创建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南山国家公园成功纳入国家公园候选区。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市)全覆盖,武冈获评首批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持续推进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攻坚行动,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成功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治邵阳、平安邵阳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发展有力度,民生有温度,幸福有质感。奋进新征程,810多万邵阳儿女正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邵阳新篇章。(王祥刚 尹建国 通讯员 杨立军、朱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