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苗乡新乐章——2023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社会经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26 11:18: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贺莎娜、李宗蔚、阳望春 | 责任编辑:程泽从风景美丽的南山,到一望无际的茶园,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实施“一个战略、四个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综合实力迈上新的台阶。
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稳步提升
人们来到城步南山,近距离观摩这片“塞上江南”——微风习习,吹拂大地,三五成群的牛儿悠闲地漫步青青草地……这颗璀璨的湘中明珠不仅拥有夺目的美丽,还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南山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从牧场的挤奶大厅产出的新鲜牛奶也被加工成各类奶制品,销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已建成奶牛规范化养殖区14个、奶山羊示范牧场25个,奶牛、奶山羊存栏分别达到1.1万头、6000头,奶业年产值超3亿元。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出台《城步苗族自治县持续推进“六大强农”行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施方案》《关于打造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城步苗族自治县“十四五”一特两辅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文件,为促进产业“兴县”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土壤富硒优势,创建“特色精品水果”新基地,全县苗香梨、猕猴桃、百香果、“红美人”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38万亩,年产值32.2亿元。并推行“合作社+基地+脱贫群众”等种植模式,推广种植西红柿、红茄、南山萝卜等特色有机蔬菜38.6万亩,年总产值达32亿元。
城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全县拥有南竹 40余万亩,竹立竹量4960万根,年可采代量1000万根(理论值),该县引导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延伸竹笋产业链条,发展竹帘、竹制餐具、竹工艺品等竹木加工企业17家,年消耗南竹200万余根,实现笋竹加工业产值3亿多元,建成“林工贸一体化”新体系。
优化生态环境 建设宜居苗乡
行走在苗乡大地,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画卷徐徐展开。
城步深入开展“净气”行动,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和排污许可制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控“两高”项目。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监管制度,在生态红线区域内,严禁城镇化、工业化活动和矿产资源开发。全面启动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规划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已完成规划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和全县“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
“以前市场内没有路灯,到了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到处灯火通明,走路方便多了。”栗山农贸市场经营户杨女士高兴地说。
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放在首位,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持续做好市场服务工作,为市民群众打造一个方便舒适、干净卫生、功能健全的市场经营环境。
推动乡村振兴 提升民生福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一直以来,城步苗族自治县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正在绿水青山间奏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深入实施“六大强农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品质安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茶产业,邵阳打造百亿产茶业和实现“世界峒茶看中国,中国峒茶看城步”的战略目标,全力打造峒茶、青钱柳、虫茶三大茶类生产,其中“城步峒茶”“城步青钱柳”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证明商标认证。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央调剂金制度,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改造提升;加快建设工程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公条件,标准化村卫生室正实现全覆盖。
品茶踏歌,苗寨千里画廊,体会城步的“小城故事”,就像品尝浓烈的酒一样令人陶醉,乐而忘忧不思归。
厚植文化底蕴 绘就民俗画卷
“你那云霞缕缕,是我的朝夕爱恋,你那翠绿漫山,在我的四季缠绵……”在城步六月六山歌节上,一首《一路欢歌上南山》唱出了侗族歌手王馨的乡愁和眷恋。
民族地区多节庆。城步苗族自治县除了广为人知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令公节、观音节、乌饭节、山歌节、油茶节、酒粑节、古堂节、银氏十二年大节、蒙氏大节、金紫公节、盛懃公节、抬菩萨节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六月六山歌节则是城步苗族自治县最有影响力的民俗节庆活动之一,吸引了成千上万名原生态山歌手竞相献唱,迄今已成功举办25届,成为湖南省四大民俗节庆品牌之一。每年的六月六日,在城步这个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地方,都会响起悠扬动听的山歌声,向世人展示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特色非遗在苗乡。城步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兼收并蓄,汇聚成独特的历史文脉,凝结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色彩斑斓的苗绣到腾空摆尾吊龙舞,从浓香扑鼻的油茶到悦耳动听的木叶吹歌,它们是城步苗乡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蕴含了苗族特有的风俗文化。
传承发展两手抓。近年来,城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文化宝库”,加强保护和传承。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演艺惠民活动,让文化遗产融入现实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文化和遗产日”活动,完成上级对非遗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的考核工作。今年10月31日,城步苗族自治县举行第六届苗绣技能大赛,16位苗乡“绣娘”齐聚五团镇蜡里村月亮楼,以“绣”争锋。
发展教育事业 做好锦绣文章
在课堂上,同学们手握银针,丝线上下翻飞,穿梭于蓝黑色底布上,“绘”就形状各异的苗绣图案。
素质教育扩优提质。近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积极推进校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将民族文化融入课后服务、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助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截至2023年10月,城步苗族自治县已投入7000万元,完成第二民族中学新教学楼、教师周转房等建设项目;推动县城芙蓉学校落户儒林镇杨家将村;改善县区希望小学办学条件,新修教学楼,购置教学设备。
师资力量持续壮大。今年,城步苗族自治县启动2023“国培计划”,对农村骨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教师们通过专家引领,进行研讨与实训,旨在全面落实教师专业标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全县农村骨干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教育教研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为城步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特色教学丰富课堂。县区不少学校还通过聘请校外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立足当地特色,建立起“民间艺人+老师+学生”的模式,设苗族山歌、侗歌传唱、芦笙、竹竿舞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在课后服务中逐步实现手把手推进民族特色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下一步,城步将继续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开采好传统文化新“矿藏”,开辟传统文化教育新路径,谱写传统文化教育新篇章,为实现中国文化使命,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贡献力量。 (王祥刚 通讯员 贺莎娜、李宗蔚、阳望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