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春意浓 增收忙不停
中国网 2024-01-11 16:55:17

在王家村种植大户范岩的蔬菜大棚里,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他正忙着组织工人采摘草莓,范岩告诉记者,他承包了六十多座大棚,种植了草莓、蒜苗等果蔬,经过精心管理,每个棚一年下来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这让他对种植大棚蔬菜信心十足。范岩说:“种大棚要算好时间差,要学会错季销售,还要肯下功夫,我种的草莓全都是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特点就是个头大、水分足、颜色鲜、味道甜,一上市就是抢手货,每斤都比人家贵一块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庄头镇依托设施农业发展基础优势,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以大棚栽培为主的设施农业,让村集体经济“壮”起来,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目前,全镇设施农业面积已经发展到了2000余亩,年效益2500余万元。形成了以农润农业、春华秋实合作社、俊朋种植合作社为代表的示范农业企业,以牛家村、韩集村、王家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产业示范点,带动农户一千余户,户均增收8000元左右,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传统农业效益低,见效慢,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我们就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种植,通过引进新品种、反季节种植、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和新活力。”市人大代表、庄头镇党委书记陈伟向记者介绍道。

作为传统农业大镇庄头镇的花生、大蒜、小米椒等传统优势种植产业已享誉省内,近年来,庄头镇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推广种植羊肚菌、香瓜、吊秧西瓜、草莓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新技术的加持和企业的带动下,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庄头镇庞杨村,记者看到一座座新建的大棚正拔地而起,庞杨村党支部书记杨现锋向记者介绍:“今年我们利用上级资金新建了17座高效种植大棚,现在棚还没建好,村里就有好多人开始咨询租棚的价钱了。”谈起群众的热情高涨的原因,杨现锋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们就组织村民到周边及山东、安徽等成熟片区进行了考察观摩,群众实打实看到别人种大棚赚到钱,热情也就高了。而且他还告诉记者“我们村两委干部都商量好了,如果想种的多,咱干部往后站,要是头一年没人敢种,这十多个大棚党员干部来承包,给群众打出个样,父老乡亲才信服!”接着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庄头是传统农业大镇,除了小麦外,一般种植的都是玉米、花生、红薯。“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或红薯,一年也就四千多,种花生会好点,一亩也就五六千块钱。种大棚一年再不弄一万五六也能弄到啊!而且咱这离郑州万邦近,水果、蔬菜啥的不愁卖。这就是双赢,不光群众见收入,村集体每年也能收入6万多。”

找准了路子,更要做好跟进服务。为了更好服务群种植户,庄头镇积极对接农技专家,组成帮农助农服务团,下沉到一线督促指导农户加强设施农业管理。年前一场寒潮突然来袭,尽管当时室外气温骤降、寒风凛冽,但因为提前做好了加固大棚、严控温度、湿度等科学举措,庄头镇几百座大棚全都安然无恙,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

产业发展是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庄头镇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推动种植农户致富增收,切实让设施农业成为广大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新引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通讯员:张旭

查看网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