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提高学校教师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的专业能力,推动学校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中华环保联合会于2024年1月20-22日在厦门成功举办了2023年第一期“碳排放管理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暨院校碳达峰碳中和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班”。本次会议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碳中和研究与促进事业部、中鉴信人力资源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双碳人才培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福建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协办。
(培训大合影)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长高延伟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强调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双碳目标下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带来了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和学术研讨,为双碳教育带来新思路,共同推动高校“双碳”教育发展。
(培训现场)
培训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领导、教师及碳排放领域的专家学者。开班仪式上,福建省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协会会长陈仁毅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首先他欢迎五湖四海的学员们相聚厦门,参加碳排放管理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暨院校碳达峰碳中和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班,陈会长指出,碳排放管理员培训不仅关乎新职业领域,更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了提升高校教师队伍在碳排放管理领域专业能力的紧迫性,以及加强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的必要性。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程超胜代表协办单位发言。他分享了学校在绿色建筑专业建设、教师能力提升以及科研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并表示学校将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双碳”教育发展。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副院长刘庆堂作为第二期举办方,热情邀请大家出席2024年5月份在美丽泉城济南举办第二期“碳排放管理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暨院校碳达峰碳中和课程体系建设培训班”,同时分享了学院在绿色低碳技术专业、绿色低碳城市更新专业群建设,以及省部共建新型建筑工业化与近零能耗建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
培训班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长高延伟研究员分享了《数字化时代的院校课程教材建设与双碳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题报告。他深入剖析了数字化时代对院校课程和教材建设的新要求,就如何构建“双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中国智库负责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双碳人才培育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高雪晴,分享了《双碳新职业解读及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的主题内容。她详细阐述了涉碳新职业岗位、标准及所需的理论知识、主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要求。高雪晴主任强调,为了适应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学校需要制定与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相契合的培养计划。这不仅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她认为碳排放管理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是推动双碳领域人才培养的抓手,希望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双碳领域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副教授张娅玲,原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林辉,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松丽,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那威,以及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宁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双碳新职业解读、建筑碳达峰碳中和概论教材课程体系、碳交易市场建设、温室气体排放理论基础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建筑碳排放基础数据及核算方法等专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与学员交流。
培训研讨紧张充实,全体学员带着圆满收获完成了培训所学内容,培训结业式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原社长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长高延伟研究员、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程超胜教授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现场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交流总结会现场)
22日上午,培训专家和部分学校、企业参会代表就学校涉碳专业建设、课程搭建、教材编写、教师能力培养以及碳排放管理员、建筑节能减排师岗位培训,企业碳排放咨询服务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交流和探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朱文宝、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琦、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牛彦磊副教授,宁夏建设新技术协会秘书长熊芳,宁夏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海琳等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本期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参训教师在碳排放管理领域的专业能力,也为推动院校碳达峰碳中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培训,大家对“双碳”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在教学中融入“双碳”理念、培养学生绿色低碳意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培训班还为参训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不同院校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合作。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联合更多高校,共同推动“双碳”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培养更多具备碳排放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