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中医创新:互联网+名医下基层主题单元举办

发布时间:2024-01-25 14:09: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房家明

1月24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联合主办,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公益支持的“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中医创新:互联网+名医下基层主题单元”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办。

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殷大奎,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党支部书记高泉,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高国兰,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会长李桂英,东直门医院原副院长林谦,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洪春,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总编助理、健康中国论坛秘书长李晨玉,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袁宏伟,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院长郝宝福,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董事长张婧瑶参与论坛。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光荣视频致辞。

守正创新发展,“中医+互联网”面临重大机遇

“中医药起到三大作用,即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健康保障体系的发展并没有跟上健康需求增长的步伐,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服务的需求和健康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光荣表示,中医药学作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和仅存的古医药学,借助互联网科技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这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中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医人的责任。

国医大师李佃贵参与圆桌对话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表示,中医的发展必须守正,才能创新,守正是基础,创新是目的。“我们当代中医要想创新,还得跟上时代的发展,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和创新,中医历来都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一步一步创新形成的当代中医理论基础。”

互联网+名医下基层项目启动

会上启动“互联网+名医下基层项目”,通过邀请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以及三甲医院知名专家为基层各级医疗机构及患者带来科普与服务,缓解基层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互联网+名医下基层项目启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色发展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特别提出了要优化老年健康服务,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领域的应用,发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中医药的服务,推动老年健康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我们中医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这的确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但是太少了。我们用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通过标准化及数据化,为我们中医发展提供支撑。”中国医师协会名誉会长殷大奎表示,通过“名医下基层”活动,能够更好地把健康工作持续地发展下去,为落实健康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总编助理李晨玉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总编助理李晨玉表示,“互联网+名医下基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中医药+互联网”这样的战略布局。今天咱们启动“互联网+名医下基层”来作为新时代“互联网+中医”的重要实践,将在缓解地域的医疗资源不均、提高诊疗效率和准确性以及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来提升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各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成为国家级全国性的互联网+名医下基层的一个服务平台、宣传平台和促进平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高国兰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高国兰表示,“名医下基层”活动正是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工具,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将利用强大的专家资源,通过线上咨询、远程会诊等形式,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提升老年人群的就医体验,并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名医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分享给祖国大江南北的基层医疗机构,帮助基层的医生提升其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健康中国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袁宏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通过线上诊疗方式实现名医的资源共享,打破看病难、看病贵的尴尬局面,解决患多医少的供需矛盾,让名医资源作用最大化,推动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巩固基层中医药服务的阵地。缓解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地发展。”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袁宏伟表示,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作为这次活动的公益发起单位,特别开展了“健康中国行、健康科普+未病先防、远程医疗+名医共享”的公益工程,将从健康科普、未病先防、远程医疗、名医共防这四个方面全面地开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董事长张婧瑶

“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医院,将传统的中医药和现代的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医疗服务。”公益支持方代表,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董事长张婧瑶介绍,啄术鸟互联网医院是陕西省智慧医疗创新单位,是以互联网+中医药为特色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医疗机构,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第六届中国医师节“最美医师”团队,医院的宗旨是让老百姓随时随地放心看病。在国家立志于推动医疗服务中心下沉、医疗资源下沉的时代背景中,名医共享应运而生,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让更多的专家学者融入中医药创新的队伍中来,缓解基层医患供需的矛盾,让更多的基层老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对推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中医+互联网”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融合体,不是对立面,就像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叫太极一样,阴阳融合在一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党支部书记高泉表示,中医的互联网创新在现有大数据平台、互联网云平台的发展中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在互联网这方面做投入,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

中医治未病有先天的优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医药预防医学分会会长李桂英介绍,传统治未病和现代治未病是不谋而合的。中西医结合特别在健康管理当中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和价值。“现在是慢性病高发,慢性病是属于生活方式不良性疾病,这种疾病恰恰是中医的优势。在中医里面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这就是治未病,有症就可以把症去掉,并且让你机体的功能恢复到正常。”

圆桌论坛:中医药创新在临床中的应用

圆桌论坛环节,东直门医院原副院长林谦、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主任张洪春、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倪青、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张晋围绕着“中医药创新在临床中的应用”话题展开讨论。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包括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院的互联互动,也包括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使远程医疗成为一种可能。”林谦表示,中医互联网远程医疗可以对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进行远程培训,同时也可以解决患者就医的问题,这些都是现代技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优势,也极大程度地解决缓解医疗供需矛盾。

张洪春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中医大夫能够为优质资料下沉做的贡献:首先,方便患者就医,减少患者因治病就医造成的时间、经济成本;第二,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学术骨干,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三,对学科的影响力有大的提升。“援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定要有大团队,要打持久战,我自己给自己提个要求,有机会尽量去基层为群众做点实事。”

倪青从糖尿病防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糖尿病防治领域与互联网结合的成果。倪青表示,把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和基础的治疗手段都放在基层,三甲医生到基层社区来定向指导,病人需要住院的时候转到大医院里来,院内康复的病人转到社区去,可以实现达到双向转诊的双赢模式。

“我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包含了带教,在临床当中,我们去看30个病人、40个病人也看不完,这个病人也看不完,在这里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张晋介绍,互联网可以实现远程的带徒、教学,让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或者一些中医发展欠缺的地区,让这些基层的医生能够快速掌握现代的技术、现代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的传播。“我想互联网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播方式,减少交通的成本,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同时去学习,这应该是互联网给我们的知识能够传到基层临床、提高临床技术的意义。”

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院长郝宝福

西安碑林啄术鸟互联网医院院长郝宝福表示,中医最讲究的就是上医治未病,在疾病没有发生之时,我们就把疾病控制住,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让老百姓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做到防病治病,从根源上控制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在这里我要号召更多的中医同仁们加入进来,我们共同为百姓打造一个专业的、科学的、方便的诊疗平台,我们一起为祖国医学的弘扬添砖加瓦,让老百姓治病养生有个可靠的依据,为我们老百姓治病养生贡献我们中医的力量,让祖国医学发扬光大,让百姓能真正地看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真正地用中医的方法获得我们自身的健康。”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