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智慧监督,激活“廉”引擎
发布时间:2024-01-29 10:18: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何雪莹、王梅 | 责任编辑:房家明作为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强政治监督是政治建设在监督领域实践的具体形态,如何全面加强政治监督,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着眼于数字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方式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政治监督的平台化、移动化、智能化、便捷化。
聚焦“关键事”,护航中心大局。政治监督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细处着力。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等重点任务,着力攻坚制约营商环境改革的难点、痛点、堵点。要针对国企实体化经营项目中易出现的廉政风险问题,借力科技手段做实监督职责,搭建多能为一体的数字集成智能管理系统,提升云端监督实效,借助智能设备24小时开展项目运营监控及抓拍追踪、数据上传云端备查等,以“线上+线下”的双线智能监管,切实防范和遏止廉政风险。
聚焦“关键人”,提升监督质效。抓住“关键少数”,才能管好“绝大多数”。结合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国有企业要从日常监督入手,探索通过党务平台、学习平台以及大数据平台等平台建设,实现政治生态分析研判、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风廉政意见回复等方式的信息化统一管理。同时,通过设置预警,进一步增强监督预见性,将原来粗放的人工管理转变为监督数据可视化、工作决策科学化管理,由单一的数据管理转变为多维互通的立体管理,实现政治监督全覆盖、组织管理无盲点。
聚焦“关键处”,强化赋能增效。政治监督要落实到具体政策、具体项目、具体责任、具体措施和具体效果上,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切实补齐监管短板,形成监督治理闭环。紧盯基层操作任务“重”、考核压力“大”、精简整合“难”等突出问题,国有企业要以大数据监督平台为载体,前移监督关口,对招投标、采购项目等开展监督,形成“一台账、一图表、一清单”等工作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流程监督机制,推动廉政风险防早防小,及时提醒,防微杜渐。(作者:何雪莹、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