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清涧“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正式启动:清涧年 最陕北

发布时间:2024-02-04 10:26: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春节,是一场辞旧迎新的仪式,也是一捧温暖的乡土记忆,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特色“非遗”民俗,让传统年味更浓厚,也是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传承。在陕北榆林,清涧从《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汲取自信担当精神,从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中传承奋斗奉献,以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新年流淌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

2月2日,北方小年。陕北小城清涧县的年味也愈来愈浓,小吃、瓜果琳琅满目,人来人往,活力满满

位于榆林市清涧县的人生影视城,早已洋溢着喜庆红火的节日气氛,丰富多彩的新春文旅活动在景区轮番上演。

据了解,为了丰富外来游客的文化旅游活动,今年春节,清涧县亮出过年文旅“大招”,重磅推出多项文旅活动来吸引游客走进清涧,共度美好的新春佳节。

清涧县文联举办“迎新春、送春联、赏年画”文化服务活动

2月2日,陕西清涧县文联联合县总工会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献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迎新春、送春联、赏年画”文化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于在清涧县工人文化宫成功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热情参与,共同感受浓浓的文化年味。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氛围。书法家和文艺志愿者们挥毫泼墨,书写了400余幅精美的春联,为现场群众送上诚挚的祝福。这些春联既有传统的经典名句,如“迎春接福庆新年,家和人旺事业兴”,又有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语句,如“春满神州万里福,共建美好家园”。现场群众争相领取,纷纷表示这些春联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涧县文联还向群众赠送了年画180余幅。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此次制作的年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有传统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如《门神》《和合二仙》等,又有反映时代精神的创新作品,如《吉祥如意》《丰收图》等。现场群众对这些年画作品赞不绝口,纷纷前来领取,感受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次“迎新春、送春联、赏年画”文化服务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还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清涧县文联通过开展此类活动,积极发挥了自身优势,让人民群众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迎接新春佳节。

非遗“藏”喜乐年趣 非遗“溢”馥郁年味

清涧的“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也是文化的丰盈,是对仪式感的精神追寻。在这里,清涧道情、清涧伞头秧歌、白草寺庙会、清涧魁星楼的传说、清涧民歌……这些非遗穿越时空、连缀古今,你知道多少呢?

国家级清涧道情

2008年,清涧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道情之乡”,“丝弦一响唱道情,道情把道情唱分明”是清涧的真实写照。三弦的清脆、管子的柔和、四音的浑厚,加上表演者极具韵味的唱腔,构成了陕北道情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清涧,每逢新春,这充满激情的音韵,伴着敲锣拨弦,纵情欢唱,总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年味。

省级伞头秧歌

2023年,清涧伞头秧歌被列入第七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作为众多秧歌、社火活动中的一种秧歌歌舞形式,伞头秧歌是陕北秧歌歌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逢年过节,游子归来,阖家团圆,亲朋欢聚,辞旧迎新,伞头秧歌扭起来,就成为清涧人释放情绪、抒发喜悦的一种表达方式。

白草寺庙会

2017年,白草寺庙会被列入第六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白草寺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每年举办三次,以其极具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成为清涧地区乃至陕北地区民间信仰活动类庙会的典型载体。每逢庙会期间,七彩的花树、潮涌的信民,伴着吼天撼地的唢呐声,红火热闹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市级魁星楼的传说

2011年,清涧魁星楼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魁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悠久,经历岁月的侵蚀而巍然不动。夸张的飞檐斗拱和岁月不掩的雕梁画栋中,刻画着建筑高大的风貌;写在檐漆斑驳处与长在楼台风雨中的苍凉,则展现着黄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在这里,白日仰望,氤氲缥缈;夜晚远眺,星空相接。

清涧民歌

2011年,清涧民歌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民歌与陕北民歌是一脉相承的,种类多,曲调丰富,有山歌、信天游、劳动歌、小调、二人台、民俗等。曲调丰富,旋律优美,节奏鲜明,风格独特,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新春佳节,听一曲清涧民歌,火热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将节日的欢腾景象和人们的喜庆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涧剪纸

2011年,清涧剪纸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剪纸技艺,清涧剪纸艺术与古代原始岩画、汉画像石渊源颇深,构图简单明了,线条粗略。一张红纸,对角折叠;一把剪刀,轻盈裁剪……方寸之间,在如花瓣飘落的纸屑中,手指与刀锋来回“舞动”,剪出幸福生活,也在一片火红中彰显年味。

清涧果馅制作技艺

2011年,清涧果馅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果馅是一种饼状食物,白面作皮、枣泥作馅,经烘烤而成,其色金黄,其味喷香,皮薄层叠,枣味清纯。如今,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清涧果馅早已成为清涧人的“乡愁味道”,传承浓浓的亲情,带着醇厚的乡情,让人想起关于塬上清涧的难忘时光和童年甜蜜的回忆。

清涧石板开采制作技艺、

2011年,清涧石板开采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有着“石板之乡”美誉的清涧,因石板闻名天下,也因石板多了些许灵气。在这里,力与美的邂逅给石头赋予新的生命,质朴厚重的石板默守岁月流光,雕刻出或瑰丽或大气的艺术品,每个细节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精致与优雅,凝聚着匠心与智慧。

清涧煎饼制作技艺

2011年,清涧煎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煎饼用荞麦做成,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柔韧绵冽,其味沁人心肺,过口难忘。它不仅是清涧人民过年过节的必备小吃,也是招待亲朋的上乘佳品。咬一口,素的爽口、荤的解馋,也能唤起纯真年代里品尝美食时纯粹的欢乐时光。

清涧插梆子

2013年,清涧插梆子被列入第三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插梆子源于民间武术,是以民间武术小红拳、小链架、五虎刀、鞭杆拳中的部分动作为原型,起伏跳跃,左右穿插,群舞时梆声震天,歌声嘹亮,气势雄伟。如今逢年过节,清涧插梆子以精美的服饰、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动作、原生态的表演,舞动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清涧武场子

2013年,清涧武场子被列入第三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武场子(亦称小场子)形成于清代中叶,与其他秧歌小场子的主要区别是舞蹈动作中大量融入民间武术,以男女角相互攻防、调情、逗趣等为内容,以身段表演为主。秧歌彩扇,轻盈欢快;威风锣鼓,气势磅礴……红红火火的武场子,处处彰显陕北人的豪爽热情。

清涧粉条传统制作技艺

2015年,清涧粉条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清涧粉条加工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每年的冬闲季节,这里的村村落落都会晾晒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构成清涧农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风景。如今,清涧粉条已成为清涧人们逢年过节、酬宾待客的首选之物,也是人们访亲问友的好礼品,更是清涧人们迎送贵宾的"拿手货"。

清涧枣木根雕

2015年,清涧枣木根雕被列入第四批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枣木根雕,顾名思义,是以枣木的树根为原料,经过雕刻、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的艺术品。在清涧,枣木根雕不仅仅是雕刻,更是与自然对话,将枣木之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在这里,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的作品,都蕴藏着大自然的韵律与工匠的灵魂。

非遗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展现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时刻拨动着人们内心最幸福的挂念。在清涧,清涧道情、伞头秧歌、白草寺庙会……一个个非遗项目各具魅力,生动呈现出非遗在时光流变中的永恒魅力和焕新活力。龙年新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清涧,以非遗庆新春、以文化颂时代,共庆中国年!让文化,“非”向云端;让乡愁,“遗”刻心端;来清涧,“年”在一起!(图文:清涧宣传)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