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颜——记古村落到现代先锋社区的时光之旅
发布时间:2024-02-08 09:11: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钟启星 | 责任编辑:房家明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许多古村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然而,在我的家乡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先锋社区却以其700多年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更成为了一个融合历史与现代的独特社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本次“家乡的变迁”专题实践,深入了解我的家乡先锋社区的历史文化,探索社区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实践,结合家乡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提出对社区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建议。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家乡社区居民的交流,更直观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传统村落建筑保护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探寻社区历史文脉
通过前往先锋社区中心查询历史资料,我发现市桥街先锋社区起源于元代,地处古市桥的中心,辖内现存明清时期镬耳山墙、青砖墙建筑等60余栋,近现代红砖建筑、坡屋顶建筑100余栋,现代各类公建、民房集合住宅建筑600余栋,因其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多时代建筑风貌叠合,而被纳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市级传统村落。番禺始于石(市)桥,自古以来先锋社区一直居市桥中心,并承担重要的城市职能,是番禺城镇文化的缩影。
社区历史建筑探索
走进社区牌坊,就看见了右侧一排排的老房子,旧铁窗、青砖尽显岁月沧桑,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市桥的前尘往事,时代变迁,唯余岁月沉淀在砖瓦残缺的缝隙中。
沐浴在阳光下的老房子,有一种深沉的古韵之美,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慢慢地静下心来,追寻悠久的历史足迹。慕名而来的游客,花样百出的打卡,让老街的生命重新起航,荒芜和寂静变成熙熙攘攘,曾经的热闹光景换了一种方式重新归来。
前锋大街的故事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的先锋社区,有一条前锋大街,两侧排满青砖筒瓦的古屋,今日走来。童年的记忆便纷涌而上。这里的建筑部分始于清代,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镶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墙基……房屋的的装潢也恰是时代的装饰,建筑在不断的演进中承担的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这一片小小人间烟火的归拢。
穿堂而过的风缓缓悠悠,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历史亦随之徐徐走来,天地万物,过去将来,在后人的胶卷和纸页上变幻莫测,又在每一块转世的棱角里透露出慷慨达观。
姑婆屋的故事
“这是一座很独特的建筑,每一块砖石都有它自己的风骨。”我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在19世纪中叶封建制度下兴起一个特殊群体——自梳女,该群体起源于最早接触西方思根、反抗侵略及变革深刻的地域——珠三角地区。在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当时纺织等近代工业的发展为单身女性生存提供了经济基础,一些不甘于封建父权婚姻压迫的女性选择不婚而自发“自梳”。
自梳女共同生活的地方便是姑婆。姑婆屋成立的前提是经济来源,但维持的动力来自于外界的传统宗族压力。自梳女一般都是有职业的,工厂女工、佣人等等,能自食其力,是自梳女建造姑婆屋的重要前提。
建筑是风雨的遮挡,也是精神的支撑,瓦上的是四季,瓦下的是人间。姑婆屋的每一片砖瓦,都有他们自己的声音——那个年代对父权社会的小小反叛与回击。
特色建筑探秘
先锋社区内汇聚了清代至近现代多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建筑群,是市桥历史演变的空间样本。包括传统镬耳房、蚝壳墙、清代民居、五六十年代的红砖房、坡屋顶建筑、现代各类公共、民房、集合住宅建筑等;拥有小尺度、致密紧凑的充满岭南风情的古巷、精致的浮雕、与新城区街道尺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镂空花雕投影下,偷得人间半日闲,眼光柔和的投来,穿过砖瓦间精心预留的空隙,缱绻着晕开,构筑了光影交替得几何空间。
先锋小学的变化
位于社区中心位置的先锋小学搬迁后荒废已久,区为社区居民心中闲置的回忆。小时候每次路过,都会不自觉地望向那排排窗户,似乎下一秒就有朗朗书声飞出。
一块瓷砖如何在时光中老去,一面黑板怎样记载一段斑驳的岁月,一次涂鸦又印记着什么样的童年,甚至爬山虎的新叶,甚至手指滑过墙面的游戏,都是建筑最生动的表情。先锋小学就像居民们生活回忆中的爬山虎,记录了先锋地区从文峰谢公祠、先锋小学到社区居委会的集体回忆。
改造后的先锋小学突破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串联分散的建筑体块,引入多样的文化业态,在提升空间的尺度开放性的同时,将传统的青砖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合其中,集先锋之历史,合番禺之文化,这片古老的建筑也在此刻焕然新生,被居民亲切的称为“市桥之窗”。
新旧建筑的共生
新旧碰撞,就像是生命的再次生长。我站在两墙交界处,像是立于时光的缝隙。
在尊重原有街区历史风貌的条件下,政府对部分的带有岭南特色的民居进行了修缮和创新,力求在创新和守旧的有机融合中,给未来留一份过去的回忆。
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城市在历史人文街区,尊重老建筑的人文价值,而非采用“大拆大建、全面翻新”地产思维的建设方式,多是采用微循环、有机更新的再造设计模式,慢性改善街区公共服务功能和环境好关系,传统建筑遗存与现代建筑相互依存,建筑师如同在与历史建筑谈一场永恒的恋爱,正是历史遗存对于当代及未来的价值所在。寻求新旧建筑的共生关系,共享城市的历史与生存空间,才是一片土地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最好的走向。
蚝壳建筑墙体
沿着先锋大街一路向里,街道的两旁,是极具岭南特色的蚝壳墙面。
等到夜幕降临,随着一首岭南童谣响起,整个墙面便被光影环绕、被记忆包围,老式家具、旧物件台灯、玻璃弹珠等童年记忆在欢乐的音乐中纷至沓来,在雕塑感与线条感的融合下,在旧时光与新世纪的会晤中,时代的浪潮再次迎面而来,建筑的生命在历史和创新的对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我在这满目绚烂中,看烟火人间、此世光阴如浪潮席卷而来。
21世纪以来,番禺积极融入广州主城区发展,向北形成经济、教育、居住集聚区,导致番禺城市重心北移,市桥的功能和空间日渐衰落,成为番禺城市发展的洼地,旧日荣光不再。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化推进,市桥街组织辖内居民召开了4次共同缔造会议、3次居民意见征询会,听取居民群众对改善社区居容居貌提出改造意见,整理出现状以及社区居民反映的最急切最关注的问题和需求,在坚持以人为本、历史文化合理保护利用、宜居宜游的原则下,围绕以文塑城,以文为旅,文旅融合,深挖市桥街先锋社区历史文化和岭南特色风情,活化利用建筑空间,通过建筑立面升级改造、街巷疏通、提升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增补市政措施、改善消防系统、构建停车系统等9大改造,注入与社区文化相匹配的元素,植入多元业态,将不同时代的记忆注入与之匹配的风貌建筑中,注入新功能活化利用建筑。
打造“两大历史片区”,一个跨时代交汇中心,四条“时代记忆主题体验”路径的先锋街头博物馆,重塑极具老番禺生活情调的宜居社区,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活融合为一,让城市留住先锋社区的记忆。
城市,暗藏底蕴也等待革新;建筑,建造历史、也雕筑明日。先锋社区这片沃土在时代的风向标中,敢于挑大梁、立八柱、建四台、肩负重任、应运而生,以人文赋予建筑生命力,以科技创新传承文化使命感,让每一寸土地成为时代经典。(钟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