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发布时间:2024-03-04 11:16: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莫碧娟 | 责任编辑:房家明

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就业、学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以系统观念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能够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立足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展开探究,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基于系统观念,提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框架,包括目标设定与规划、多元化干预策略设计以及环境条件创造等方面,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系统观念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在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心理健康理论的支持,而目前在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缺乏全面认识的问题,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迫切需要以系统观念为立足点来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从问题和不足出发,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系统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能够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传统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将心理健康问题看作是个体内部因素导致的,比如遗传、生物等因素。借助系统观念的引入,人们会意识到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探究心理健康问题时,会综合考虑到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借助系统观念,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时会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三是为创新性实践提供了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在系统观念引领下,人们会对问题追根溯源,并从整体上进行干预和改善,建立多领域合作的团队、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创新方式来提高教育效果。

系统观念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尽管近年来伴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力度的不断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在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问题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费投入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高校由于财力雄厚,能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一些办学经费不足的高校则存在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致使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其次,师资力量也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教育专家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但这样的人才在市场上相对稀缺,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受种种因素制约很难招聘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此外,设施建设也是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现代化、功能完备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也存在这部分高校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以上问题都会从不同层面影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现有师资队伍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队伍,而在目前的实践中,存在着现有师资队伍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多为兼职担任,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行政任务,在这种背景之下,相关教师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探索之中。同时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职业素养也会从不同层面制约自身价值的发挥,虽然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都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参与高校心理健康的其他团队由于缺乏系统性培训和心理健康继续教育的机会,导致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很难及时跟上学生心理需求的变化,在应对新问题和新情况方面存在着力度不足的问题。也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管理责任而忽略了情感关怀和个体差异的处理,在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使得他们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心理实践活动未发挥应有效能。实践活动是我国“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重要一环。然而,从系统理论来看,重当前、轻长远和重形式、轻成效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方面,许多高校在“5.25心理活动月”或者“10.10精神卫生日”等一些特殊节日展开了多形式、主题鲜活的实践活动,但因其缺乏活动持续性和黏合性,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性出现间断,使得心理实践活动的教育长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心理活动实践中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和公式化,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能达到育人目的。最后,心理实践活动和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之间区分比较显著,高校应当把心理育人与其他育人力量协同合作,同向而行。

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策略

建立整体目标与具体指标。在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时,需要从宏观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自信自立、适应能力强等方面的良好心态和行为习惯为目标,同时关注学生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目标的确立,有助于为后续的具体指标和行动计划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将整体目标细化为具体指标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学生需求差异。例如可以以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率、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提升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指标和行动计划,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并提高整体效果。在制定行动计划时,要注重各个环节和干预措施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业团队,并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的讲座、展览等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些措施相互衔接,就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更好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开展多元化干预策略设计。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多元化干预策略的应用能够极大改变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多元化干预策略设计是借助设计多样化的干预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诉求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个体化需求识别,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借助开展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来收集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学习压力等方面的情况,才能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基于个体化需求识别,在制定干预方案时可以选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活动。如对于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情绪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放松训练、冥想或瑜伽等活动,帮助学生减轻压力,调整情绪。对于因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孤独和无助的学生,可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供交流和支持的机会。确保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

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也是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重要策略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院或部门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各个部门、团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制定干预方案时可以邀请学生事务部门、辅导员、教师等参与讨论和决策,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专业知识,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等效果。同时,还要与外部资源进行对接,包括心理咨询机构、社区组织等,以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培训和指导活动,提升教师的咨询能力和学生的接受度。

综上所述,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系统观念在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的作用,认真对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立整体目标与具体指标、开展多元化干预策略设计和建立协同合作机制,使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合理有效地应用,如此就能极大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使其发挥出对高校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作者:莫碧娟,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GPC”心理育人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1F20]、湖南工商大学2022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项目资助研究成果。)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