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以“大思政课”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发布时间:2024-03-18 17:05: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褚智凌 | 责任编辑:乔沐五年来,西安工业大学牢牢树立“思政实践协同”理念,打好组合拳,构建内容上相互融合、机制上相互贯通、实践上相互协同的共同体育人体系,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
学校不断加强由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和学生骨干四级联动的“辅导班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日常思政、导学思政、组织思政和朋辈思政的一体推动落实,形成导师、班主任、学生骨干参与学生教育管理,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课题项目研究的良性互动,在实现工作机制创新的同时,在理论武装与火热实践贯通、现场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兵工传统与科技创新衔接、红色滋养与精神阐释统一的“同心笃行”育人场域中实现师生同提升。
开足开齐,让思想政治教育“遍地开花”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足开齐思政课,严格落实本科生17学分规定,在各年级培养方案中设置思政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内容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党史、国史、国学等内容,确保课程质量。
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立德树人,发挥“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育人作用;坚持以智启人,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以美化人,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坚持以劳塑人,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研究,综合考虑教学班学生的专业背景安排有关联知识背景的老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小班教学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要培养目标,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途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开展研讨、辩论及现场教学。
就近取材,让地方教育资源“说话”
教学素材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精度,新时代思政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古迹、人文精神、红色故事等特色教育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活性因子”,充实既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学校依托省级“新时代陕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任课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通过讲授陕西地方的革命历史与建设成就,指导学生赴照金、马栏、凤县红光沟、西安兵器基地等地开展“红色之旅”研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社会大课堂,传承与弘扬红色基因。
2023年学校共组建实践团队近200支,5000余名学生通过集中组队和自主实践的形式,赴新疆、广西、湖南、河北、山西、云南和陕西等地,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完成实践工作任务。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形成了鲜明的“思想政治引领+专业知识实践+素质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特色。
以德为师,让身边先进典型“带路”
身边的典型最能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新时代思政课应树立“德高为师”理念,把身边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请进校园、请上讲台,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讲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敬业、追梦圆梦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热血青年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乡村振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这些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当代同辈人,是感召和激励青少年学子奋发有为的最好师资。
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建设示范团队”“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大学生(新时代好青年)”等评选表彰活动,用富有特色的活动凝聚师生,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引领师生;邀请2021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徐立平,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陈若星,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不断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深度挖掘师生先进事迹,在官微、官网、广播和宣传栏等载体全媒体推出、视听结合,身边典型引领教师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立德树人、行为示范的责任担当,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了学习先进典型、展现西工风采的良好风尚。
润泽心灵,让传统思政课堂“行走”
传统的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说教、灌输成分过重,缺乏双向互动,教学效果易打折扣。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新时代思政课应组织学生在校园中“行走”,厚植少年爱国情;在社会中“行走”,联结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在网络中“行走”,拓展育人空间,构建起“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五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大思政”体系建设,“五育并举”构建“校园文化活动+思政”工作模式,努力将具有兵工特色的校园文化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不断提升审美文化育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传承兵工志,升华爱国情。在吴运铎雕塑前,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为学生现场讲述吴运铎的生平事迹,分享《把一切献给党》中吴运铎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民族气节。军工文化史系列报告,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翔实的数据,深入阐述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涵及审美意蕴,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先进事迹,让学生了解学校深厚的军工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兵工精神从认知到认可,进而转化为一种信仰。
特色彰显,思政课效果持续显现
五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发打磨新型教育模式,将人民兵工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研究饱含红色血脉的科研成果,建立校内外主题育人结合、校外课程实践和社会实践贯通、课题项目和社会服务融合的“123N”一体化思政实践育人模式,五育并举,为国家培育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深挖兵工精神内涵,建设“纵横交织”的兵工特色教学资源。通过深挖兵工精神内涵,从历史纵向上细化为:兵工革命精神,即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兵工“勇于斗争、无私奉献”、“把一切献给党”的革命精神;兵工成长精神,即人民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成长精神;兵工强军精神,即“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兵工精神。从横向上细化为:兵工英模精神,即“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工人发明家”倪志福等为代表的兵工英模事迹及精神;兵工科技精神,即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兵工创新精神,即“兵器制造”向“兵器智造”和“兵器创造”转型升级的实干精神。
搭建“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平台,实施“场景化”思政实践教学。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陕企业打造“兵器小镇科普中心”、“兵器科技产业基地及创新中心”和“兵工精神网络思政育人云平台”。围绕兵工成长历史、兵工强军精神、兵工科技与创新实训,开展“场景化”兵工文化感知、认知思政教育活动;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展兵工元素创意设计、兵器科技创新等学科竞赛活动;围绕科技强军、国防教育开展兵工精神主题活动。通过构建“3平台+3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让兵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将思政元素与兵工特色教学资源有机融合,构建一个中心、两大课堂、三大平台、三类实践的“一二三三”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教学场景,丰富教学方式,以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升对兵工精神的认同度。通过兵器小镇科普中心、网络云平台、兵器科技产业基地及创新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场景化”兵工文化感知、认知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科技强军教育活动、兵工元素创意设计、兵器科技创新竞赛等立体化实践教学。
2023年3月,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认定结果的通知》(陕教函〔2023〕264号),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物理》等10门课程及团队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挖掘“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和“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工精神”等优秀思政教育资源,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课堂改革,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编辑:褚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