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青果巷,常大学子致力于方言文化保护传承
发布时间:2024-03-22 12:52: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黄未华,王佳钰,周君翰 | 责任编辑:严格为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留住乡情乡愁,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心安处:ChatGPT辅助‘建用一体’的乡音乡情交流虚拟乡村”)于3月5号前往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方言文化保护传承的调研。
方言是普通话的有效补充,也是体现文化多样性、留存乡音乡情乡愁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承离不开语言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方言文化正逐渐流失。语保工程专家曹志耘先生曾指出,千百年来,农村是汉语方言尚存的主要土壤,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小农经济是汉语方言维持稳态的外部条件。但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釜底抽薪、连根拔起的方式推翻了汉语方言长期以来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汉语方言的生态系统。相应的保护传承工作也由此值得重视。
在青果巷,课题组首先采访了土生土长的常州老人,他们说了一辈子的常州方言。谈到对方言使用现状的看法时,老人们表示,现在能听懂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小朋友,根本听不懂方言。课题组特意向老人们请教了一些日常用语的常州方言对应说法,如“切一顿”“嗲事体”“乌漆嘛擦”,老先生们的方言回答让我们印象深刻。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公众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态度,团队还同时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街访相结合的调研,进行了无接触式观察和街头随机访谈。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团队采访到不少了外地人,一名苏州游客说:“方言就是家乡的代名词,我在家经常教我孩子苏州话,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让方言逐渐消失,我非常支持方言保护行动,如果可以,我也愿意贡献自己力量。”
调研结果显示,常州市的中年和青年群体普遍表示,他们能够理解并较为熟练地使用常州方言。然而,在年轻一代中,尽管他们能够听懂方言,但在实际对话中却不常说。这一现象主要由于家庭中的多语交流环境,特别是父母中有一方为外地人时,为了提高交流效率,家庭成员往往选择使用普通话。这无形中减少了方言的使用机会,进而对方言文化保护传承构成了一定的挑战。这一现象也表明,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学习和婚姻等。
2024年3月15号,课题组再次来到青果巷,细致调研青果巷文化记忆馆。该馆运用了先进的 AR技术记录了青果巷4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重要的人文故事,让游客可以通过“寻迹青果”的活动,亲身感受青果巷的历史与文化。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在馆内观看了众多口述历史的视频资料,这些视频记录了老人们用常州话讲述青果巷的历史名人故事。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生在当地,另一些则曾在此工作,都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沉的情感,通过他们的讲述,游客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方家乡的真挚眷恋。课题组成员还就这些方言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其他游客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发现大多数游客高度好评这种展陈方式。这表明,用方言讲述地方故事的方式效果鲜明,不仅能够促进方言文化的传承,还能够增强人们对方言价值的认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次调研,课题组对方言保护传承现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更进一步认识到“无论走的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方言文化保护传承之路值得走下去。(常州大学 黄未华,王佳钰,周君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