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科大附中开展“研黄河地貌、探工程奥秘”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07 14:29:3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红刚 | 责任编辑:夏竹3月30日,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近百名学生在地理组胡淑飞、王学锋等老师及几位年轻班主任的带领下,走进黄河丁字坝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启了一天的地理研学活动。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地理研学无疑是落实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教材,走进大自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给他们心中种下一颗走向大自然的种子。通过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体验感受复杂真实的地理情景,使课堂所学原理真正落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新高考要求的重要方向。
为使研学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力求使研学问题可研、可探、可操作、可分析,达到预期的目标。高一地理组胡淑飞、王学锋、李英俊、王丽梅老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认真研制研学案、研学目标、精心设置研学问题。多次专门召开研学的筹备会,对研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制定预案,研讨细节,统一意见。各地理老师对自己班同学做了研学前的具体动员,介绍研学的主要任务、活动内容、研学流程和安全事项,提前发放研学手册,观看视频“小浪底三十年述职报告”,做有准备的研学,力求务实而有效。
3月30日早上7:30,活动准时开始,首先学校办公室宋耸立主任代表学校进行了庄严的授旗仪式,他着重强调了研学中的安全和纪律要求,衷心希望同学们快乐的研学之旅能够收获满满,在热烈的掌声和殷切的期盼中,我们开启了研学之旅。
第一站我们到达了黄河铁谢渡口段的丁字坝。在研学老师的指导讲解下,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结合研学手册、手机卫星地图等,观察河道形态、河流流向,探寻丁字坝布局的位置、其与河岸的倾斜角度。借助卫星地图和实地观察,同学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此河段的河道弯曲,观察判断出河流的流向大致向东,丁字坝位于河道南岸及河曲的凹岸,众多的丁子坝基本为下挑式丁坝。丁字坝对凹岸处及背后的汉光武帝陵和铁谢村的保护作用直观易懂,对岸肥沃的农田是凸岸不断堆积的结果。由此“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理论瞬间被大自然所证解。
第二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在景区我们对大坝坝体结构、壤土斜心墙堆石坝结构及黄河微缩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学习。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小浪底引水发电系统和泄洪排沙系统。在导师的讲解下,学生观察认识到了泄洪洞、排沙洞、溢洪道、消力塘等建筑结构的具体位置和排布,理解了调水调沙的原理及重要功能,讨论分析了调水调沙一般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初的主要原因。同学们分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汛期来临前腾出库容,达到小浪底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防洪,兼具调沙减淤、发电、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通过了解同学们认识到了现在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已经探索出了适应黄河各种水情、沙情的调度模式,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做法,既保证了黄河安澜,又造福了两岸的人民。
在小浪底大坝处我们观察了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模型,学生分组探讨了常见的大坝类型,如重力坝、拱坝、土石坝、橡胶坝等各自的特点,并做了汇报。认识到小浪底壤土斜心墙堆石坝是在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最后一站我们到达小浪底黄河微缩模型。从上游到下游,学生依次观察不同河段河道形态,并分析成因。上游河流河道呈“V”型,下蚀作用强烈的结果。中游地区同学们发现壶口瀑布上游处一部分地貌的颜色跟旁边的不一样,并且地表沟壑纵横,大家运用“心理地图”推测分析出这就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再往下走就到小浪底水利枢纽模型处,从模型中学生再次整体观察到了小浪底大坝的整体结构,更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泄洪洞、溢洪道等的位置。在小浪底大坝的下游,同学们发现了多处“丁字坝”一览无遗,且在老师的提醒下观察到了地上河现象(微缩模型下游河床的高度高于两侧的道路)。
最后学生在雕塑广场听导师讲解小浪底工程建设的故事,感受移民精神,最后合影留下青春里最美的笑脸。
研学活动的结束才是真正研学活动的开始,行后的总结和反思是研学活动的升华。后期我们将分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就研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一天的研学活动虽辛苦在路上,但边走、边学、边思考,开心在路上,收获在心里!(张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