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发布时间:2024-04-08 11:31: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剑 杜亚楠 | 责任编辑:乔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数字教育。当今之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正深深地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模式。“大思政课”的建设也应充分抓住科技革命的全新机遇,将数字技术融入“大思政课”的建设之中,以数字化为“大思政课”的发展赋能,达成“大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目标。

数字化赋能课程资源

数字化赋能课程资源,是指凭借多种数字化途径,把各类课程资源高效融入思政课堂,并达成各种资源的共享共用。当下,在具体的“大思政课”中,存在将各种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有效手段欠缺的情况,各学校的教育资源仍然处于各自封闭的状态,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利用融合程度较低。故而需要以数字化技术给思政课程资源赋予能量,全面发挥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优势

首先,要打造数字化教材,推动教育资源整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纸质教材逐渐与数字化教材相融合,将优秀教师、优质教学内容以及最佳课本、案例等统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可再用,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教育资源整合。一方面就课堂应用来说,将各种数字技术与课件讲授相结合,达成课堂教学仿真化;另一方面从教学内容来看,依托数字技术,使传统优质教育资源与课本内容实现智能化,通过音视频等方式呈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内容立体化。

其次,推进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以思政元素为核心的内涵式资源平台。一是搭建以学校为基础、契合学校教学情况的教学资源库,依据思政课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学校等教学特色,建设课程资源库,制作音视频等教学资源,打造学校教学资源库和云资源平台。二是构建以思政元素为主的内涵式资源平台,善于发掘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同时建立资源平台的调整与完善机制,持续提升平台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基于校园网建设以学校网站为中心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校内教学资源融合。

最后,要搭建融合学校、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一体化的立体化资源体系。这需要整合课件、教案以及各种网络资源,与教师教学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与体系化的学习内容。同时,在进行立体化资源体系建设时,要实现课本教材与专用教材结合、教学设计与数字技术结合、课程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教学活动与教学服务结合,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

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即把数字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师的精准教学。教学中,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教学数据,教师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依此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方案。课堂中心由“教学者”向“学习者”转变,乃时代发展之需。当下,部分学校课堂内容抽象、教法单一,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重理论阐述,无法理论联系实际,难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如何实施差异化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知识融会贯通,乃课堂教学关键。

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融合教学平台,构建全新课堂教学形态。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大量思政资源,使其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补充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热情,加强课余时间利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教学,借助数字化教育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打破碎片化,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构建大思政课体系,促进师生良好互动,实现高质量教学,更好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全面提升课程实效性。

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改变、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及实践教学。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教学方法,采用具身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形成认同感;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给予学生思考、合作学习和实践展示空间。

最后,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数字化教学策略,构建全新课堂模式。教师可借助数字化媒体优势,设置逼真探究情境,构建课堂模式,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也可借助数字化手段,设置数字化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培养其创造力。

数字化赋能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不仅涵盖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环境,亦包含非教室的可实施教学之场所。数字化赋能社会大课堂,即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融合,发挥社会环境的教育育人功能,达成思政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社会大课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首先,健全思政课线上线下协同机制,在共享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实现教学过程动态化以及提升教学效果高效性等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采用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搭建网络虚拟实践平台,达成线下教学与线上研讨两种模式的融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突破时空的限制;另一方面整合各类资源,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方式,有组织地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课堂,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增强思政课堂的感染力。

其次,进行整体规划,抓好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的建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发挥好两个课堂的作用。一方面要走出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教师和学生从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育;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将地方资源、特色资源、先进人物、事迹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打造特色思政课堂,适应学生生活背景的需求。

最后,建立校内校外协同发展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一方面,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强化其“实践教学”的课程特色,全面把控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恰当地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形成综合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有计划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与服务,使思政课有声有色。

数字化赋能学生学习

伴随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加快迭代,教育环境、模式与内容有变,学生学习受影响。数字化技术赋能学生学习,即借数字化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手段与转变学习模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佳平台与条件,使其自主学习时,有可用资源、可依平台、可交流社群。如此,学生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偏远地区学生也能学到名师课程。

其一,学习兴趣是学习起点。对当下网络一代,如何融入数字化技术以激发学习兴趣,乃数字化思政课堂首要问题。一则倡导多媒体教育,引入多种媒体课程资源,运用各类多媒体设备,采用多样形式,增添课堂丰富性与生动性,激发兴趣,提升参与度;二则鼓励互动教育,借助各类网络课堂软件,设环节,立机制,激发积极性与创造力。

其二,学习能力是学习关键。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要求由“教知识”变为“教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乃数字化思政课堂重要问题。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课上课外皆成学生学习知识重要渠道,有助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创造条件,结合各类活动,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内化与外行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其三,学习效果是学习体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乃当前思政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借各类算法技术,提供个性化教学,满足学习需求,通过在线数据记录,教师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挥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获得感与满足感;通过智慧课堂等方式,教师可据数据获取学生相关指标,提升评价客观性,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

在数字化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为把学生培养成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不懈努力。

(作者:张剑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杜亚楠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研究”(20JDSZK096)和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大思政课’背景下行业高校思政课‘5+3+N’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JG2023-48)的阶段性成果。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