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作用
中国网 2024-04-08 17:04:15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点无可置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持续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科技、人才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支柱,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保障和强大动能。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以新思维引领发展,以智慧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在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展现出新的担当和作为。

在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实验室、科研项目、实践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研和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也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更能引领产业变革,为社会带来深远影响。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面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的理念思路。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创新实践,高校可以涵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源泉,推动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

在这个过程中,一流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应致力于提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高校还需聚焦关键领域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开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新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动力和导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应率先在学科设置、育人模式、科研模式的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这些大学应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度融合的新机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高校应着眼未来,紧密围绕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坚持深度和广度“两手抓”:一方面,高校应深化产学研用融合,通过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与校企的融合机制。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针对性地培养具备深厚基础知识、强大实战能力、能够解决产业难题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强高标准学院建设,如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这些学院应创新校企深度共享、共通机制,探索卓越工程师、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与新模式。

此外,我们还需充分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积极拥抱智能化趋势,让学生更多参与到科研创新中来。通过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场景、新场景中育人,高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主动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将智能化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各个方面,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创新变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措施,我们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推动社会实现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

(作者张如亮,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编审,国家“智能金融英才班”副教授,教育部全国重点课题研究组长)

查看网址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