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深化“文明校园”建设,强化劳动教育实践的背景下,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小近日倾力打造了一场以“巧手做鱼灯,非遗共传承”为主题的非遗鱼灯制作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以非遗文化为纽带,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综合素养,共筑“文明校园”的亮丽风景。
鱼灯,既是鱼,又是灯,其“鱼”字谐音“余”,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被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是富含水乡特色、承载民族智慧的扎作工艺瑰宝。每当传统节庆之际,鱼灯翩然起舞,照亮夜空,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烘托喜庆氛围的耀眼符号。
治平中小以落实“双减”政策为契机,精心策划此次非遗鱼灯制作培训,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非遗魅力,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学校有幸邀请到鱼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秦华老师莅临指导,为学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彭老师首先深情解读鱼灯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与价值意义。紧接着,他现场展示鱼灯制作流程,从框架搭建到上浆粘贴,每一个步骤都诠释着匠心独运与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们在观摩中深受启发。
在彭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治平中小的学子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劳动教育”,他们手持竹篾、白胶、皮纸等传统材料,化身非遗小工匠,专心致志地编织、缠绕、描绘。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承载着对非遗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对劳动创造的崇尚与追求。他们以灵巧的双手赋予鱼灯生命,一盏盏鱼灯在他们的指尖诞生,栩栩如生,通体透亮,色彩斑斓,犹如跃动的非遗精灵,照亮了“文明校园”的文化星空。
此次鱼灯制作培训活动,是治平中小深入推进“双减”政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生动实践。通过亲身体验非遗制作,学生们在享受劳动乐趣、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深刻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一活动不仅深化了“文明校园”的内涵建设,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种子,有力推动了“双减”政策与劳动教育在校园内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讯员:于慧艳 钟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