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大会》:领略中医骨伤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4-04-16 14:13: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丁可

人们常说,久坐不妨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可见筋骨保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骨科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大家开始了解和关注骨伤保健和治疗,中医骨伤术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4月12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文化节目《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七期就以“骨伤有术”为主题,带领观众共同探寻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脉络,多方面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image.png

一、厚植中医药文化传统,全面解码中医骨伤科文化

中医骨伤科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朝的“折疡”分类到今天独特的中医诊疗体系形成,中医骨伤治疗手法多样,其中凝聚了无数先贤智慧。

image.png

本期节目以开场秀《易筋经十⼆势》拉开帷幕,这是一段由三大古典导引术中的“易筋经”改编而来的融合养生操表演,通过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易筋经十⼆势手法与现代养生操相融,碰撞出激情四溢的现代火花。

节目从中医骨伤科四大法宝:手法、固定、用药、练功出发,将专业严谨的骨伤科知识落于名医技法展示、骨术知识科普、传承人故事讲述等,向观众介绍了平乐郭氏正骨流派、清宫正骨流派、天池伤科流派、富阳张氏骨伤流派四大流派,各大流派传承人还分别向观众展示了各自流派法宝:三棱针、《清宫正骨手法图谱》、展筋丹、杉树皮小夹板,每一样都有着其独特的故事。

image.png

此外,节目厚植中医药文化传统,通过嘉宾们跨时空的对话讲述和精彩演绎,向观众描绘了一副古今大医故事画卷,古今相连,引人入胜。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骨术知识得以更加具象的落地,让观众切实感受到这一古老学科所包裹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在通俗易懂的表达中感知骨术文化的绵延和传承,既长知识又增见识,力求在多视角的探索中解码中医骨伤科文化的博大精深。

image.png

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焕发中医药文化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医药大会》十分注重传承与创新的联结。

一方面,节目在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传统中医药文化,从《易筋经》《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三国志·华佗传》等中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出发,溯源经典,让观众对不同骨术文化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另一方面,节目始终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作为传播的关键一环,在“医创无限”环节中,会为观众介绍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前沿科技成果。本期节目就向观众带来了杜仲胶3D打印小夹板这一创新成果,将中医骨伤治疗与运动康复智能化进行技术结合,通过3D打印实现个性化的治疗,精准定位治疗部位。

节目以中医骨伤科文化为原点向外发散,“透视”中医药文化在当前医疗行业的重要价值,以及在各领域发挥的现实意义。将或藏于历史,或载于典籍的中医药文化,与当代科技、医疗、航天、文学等领域的紧密联动,真正做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image.png

三、“思想+艺术+技术”,多元形式展示中医骨伤科魅力

医者仁心济天下,千年中医一脉连。节目通过传世技法、创新之果和大医故事,让观众领略了中医骨伤科在⼀代代薪火相传中始终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蓬勃生命力。

节目以大众喜闻乐见、可互动体验的方式,深度打磨视听元素,将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展现于精美的舞台语言中。

舞台设计有巧思,节目打造了360度旋转主舞台,串联各个流程;三大舞台通过“古今廊桥”连接为一个整体,仿佛将历史和当下打通,嘉宾与观众坐席可旋转切换于守正创新的不同视野。

展现形式多元化,节目开场以歌舞、唱跳等形式,让流行元素与中医文化相碰撞。还以“宝葫芦”为引,接连开启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典籍、药物等关键物件,称得上是巧妙串联全场的线索。

此外,创新的视听语言也落到了为中医药量身定制的特色环节里,以具象的、形象的艺术形式凸显文化厚度与深度。

节目环节设置中将中医之精妙融入挑战与悬念之中,增添了极强的趣味性与可看性。例如本期《骨伤有术》节目中,来自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承人郭珈宜老师,开场上台首先进行了高难度的摸骨技法挑战,需在蒙住眼睛的情况下,将桌子上已打散的26块人体脊柱骨骼模型还原成人体脊柱骨骼的正确排序,并把骨骼串好立于桌面。整个挑战过程节奏紧凑,扣人心弦,打造出了“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image.png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蕴藏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智慧以及数千年的生命疾病认知、健康养生理念和临证实践经验。《中国中医药大会》以新颖生动的形式带领大众踏上了中华医药文明的寻源之旅,有助于提升大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生活化的技法展示、全景式的舞台呈现,让大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数千年的东方智慧,对于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可谓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