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一融双高,共话地质报国——让黄大年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4-04-29 10:5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这是已故战略科学家、“时代楷模”黄大年教授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用7年追平30年科研差距,他燃烧自己奉献祖国的壮举远远不止于此。4月26日,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地大地信学院”)的师生党员们来到黄大年教授生前工作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吉大地探学院”),于黄大年精神的发源地交流调研,为学院发展“求取真经”。

地大地信学院前身是1952年创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学院从新中国建设伊始的筚路蓝缕中走来,先后有8位院士和5位苏联专家在学院工作,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地球物理研究生,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地震勘探研究生教材,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守“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始终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逐渐形成“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底色。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与北京相隔千里之外的吉林省长春市,吉大地探学院与地大地信学院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2018年,吉大地探学院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与“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吉大地探学院以“星天地海”先进智能探测手段服务于资源、环境、工程和空间、海洋等领域探测;以立德树人根本为任务、以学习传承黄大年精神为动力,厚植“优质稳健的教学体系、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科研体系、和谐高效的管理体系”办院理念,取得了卓著的建设成绩。

传承黄大年精神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榜样支撑

对于地大地信学院的师生来说,这几年学院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与奋斗信心。从2020年教工第一党支部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开始,2022年学院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再到今年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如何在建设期内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成了学院领导班子目前的工作核心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本次交流活动中,地大地信学院党政一把手共同率队,不仅与吉大地探学院的师生党员们开展了一系列从精神引领、事业发展到基层党建的深入学习探讨,还在黄大年纪念馆实地感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

地大地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观黄大年纪念馆

“黄大年先生一直坚持‘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执念”,在吉林大学标志性建筑“地质宫”内,吉大地探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刘财教授介绍道,“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作用影响下,在‘大思政’理念的驱动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与此同时,两院的学生党员们也正在共同开展一场跨越千里山海的“一融双高”头脑风暴。支部书记敖婉然正带领着地大地信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与吉大地探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成员们在座谈会上通过黄大年精神指引下的支部建设探讨、经验分享、感想交流等环节,共话学生党员在传承黄大年精神中的责任担当。“座谈会后,黄大年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更加深刻,也对日后支部用心用情践行和传承黄大年精神起到了启发和激励的作用”,这也是敖婉然第一次带领学生党员走进吉大校园学习交流。

两院学生党员开展共建

引领一融双高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

我们身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前沿,更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起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这是学院党委书记吴海英对多年来投身学院党建工作的最深体会。一直以来,在学院党委带领下,学院聚焦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以踏石留印的作风和久久为功的韧性夯实“四项工程”,即:强化党建引领的引力场工程、锤炼本领作风的地震锤工程、锚定育人目标的水准仪工程和辐射带动践行社会责任的地震波工程,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一二三四”党建模式。

坚持科研攻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不懈追求

“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毫不动摇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战略思想,努力绘就在深地、深海、深空和极地探测等领域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蓝图”,前不久在南极完成科研任务的邹长春教授深深感慨道。作为学院院长的他,同时也是地大地信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负责人,积极带领学院科研团队对极地探测“卡脖子”技术发起冲击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信条。去年11月,他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极冰下基岩地质结构与构造评价综合探测技术”负责人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开展南极冰下基岩无人机电磁探测,这标志着我国在南极地质调查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也为南极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邹长春教授在南极考察

服务社会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追求党建引领,还是谋划事业发展,地大地信学院的每位师生都深刻明白,他们的最终使命一定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在这条奋进征程中,勤劳的地信人们披荆斩棘从未懈怠。

“在全新的环境下为学生们讲授专业课知识,对我来说也是挺有挑战性的一件工作”,从陌生到熟悉,今年已经是李淑玲教授代表地大地信学院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援建的第三年了。不止是李淑玲,为了高度重视对口援建,地大地信学院还任命勘查技术系主任刘国峰教授担任援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弥补了石油学院新开设的勘查专业在该方法上的空白。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学院师生于2023年暑期访问了仰光大学、孔子学校(曼德勒福庆学堂)、曼德勒耶德纳蓬大学等单位。“跨国地质实习为我们打开了全新视野,这次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2020级本科生袁文博与学院创新班的同学们一起随队开展地质实习,创新班跨国交流实习的制度迄今已开展了6年。

随着科研水平与人才队伍的高速发展,地大地信学院的师生们也逐步走出象牙塔,运用专业知识走近社区、中小学,积极开展科普工作。2023年9月,学院志愿服务队伍“科技志愿服务助力防震减灾新风尚”获得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资助,迄今为止该项目围绕防震减灾科普与科学家精神弘扬,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h,参与人次逾3000+,成为了学院一张崭新的科普名片。“把高精尖科研知识深入浅出融入科普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刚刚入职学院的韩如冰老师自海淀区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开始,一路过关斩将,前不久刚刚冲入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决赛,“科普工作相较于以往的科研工作,对内容的趣味性与讲解人的表现力都有了新的要求,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继续讲好地信故事,传递防灾声音”。

学院师生访问缅甸

今后,一代代地信人将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学习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于广袤大地、云层之上、蔚蓝深处探测地球奥秘,聆听地球脉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