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清风传千古 画意无穷韵味深 ——记国典书画院执行院长马福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11:25: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文新 | 责任编辑:严格

竹画是中国绘画特有的题材,历史悠久。中国人爱竹,不仅仅爱竹子的清雅澹泊,也是勉励自己像竹子一样有傲然风骨。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审美意象,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马福友,1953年出生,祖籍北京,现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家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典书画院执行院长。

马福友自幼酷爱音乐与绘画,潜心钻研,集音乐与绘画于一体,别具一格的把音乐之美融入了绘画之中。作品题材生动写实,风格清新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其笔下的墨竹风格各异,风情万种,各领风骚。被称为“金竹马”、“北京竹”,其作品被多国地区人士所收藏。

他的银竹创新,正好可以满足当代审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化需求,奉献给大众的竹画,形态雅,虚心文雅,或生态盎然,或高风亮节,或朴实无华!

画好竹子并非易事,有“一生兰,半世竹”之说。必须经过仔细认真的观察了解、临摹借鉴以及大量的习作,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准。为了从墨竹中勾勒出民族魂魄,马福友以竹为师,潜心钻研历代大家画竹技艺。其笔下的墨竹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其出竿、伸枝、布叶,均笔笔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圆劲之笔法画竿,以秀挺之笔法写枝。画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变化,表现竹丛之前后空间立体感。运笔熟练简洁,造型生动逼真,一种清爽之神韵,浮现于画幅之间,令读者的思绪在纸上行走,在画外飞扬。而大块的留白和精致的提款,凸显诗情画意,使人生发丰富的遐想。

他多次身背画夹深入竹林实地写生,细心揣摩各种竹子的不同生态特征。孜孜不倦的勤奋耕耘,如醉如痴的不懈探索,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诸多名家前辈的指点与熏陶,经年累月,马福友的墨竹逐渐形成鲜明的风格。枝枝叶叶皆生机昂然,时代气息溢出画面,令人越看越亲近。

马福友常说:“创作之始,目视一张白纸,胸中自有布局,这便是‘胸有成竹’。但当第一笔落下,画家则应‘胸无成竹’,而后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缚,而应尽情抒写胸中之意,一气呵成。”所以他笔下的竹大到老竿、竹丛,小到末梢、细叶,哪怕是一笔淡墨,都是挺拔劲健、生气蓬勃;从起笔、行笔到收笔都如书法一样。“海外华人第一藏”冠宇先生与“华夏第一藏”袁国璋先生的共同评价是:传统和现代、经典和通俗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历来的艺术观强调哲理大于科学、写意大于写实、神似大于形似,墨竹画法就是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载体。马福友深谙此道,所以他以画墨竹作为自己审美情感的寄托,托物喻志,借物抒怀。

马福友青年时期对绘画就十分喜爱,并由喜爱发展为痴迷,常常以画画度日;自从他爱上了墨竹画法,更是不停地练习,他常说:“画竹子要像写字一样把它写出来”、“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而竹化人。”马福友这种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打通了自己的精神情感与描绘对象之间的通道,是他对传统继承上的创新,也是他的墨竹画所具备的鲜明个性特征;作品中不仅有一种挺拔向上的精神、一股阳刚正气,还有一缕谦和纯朴的儒士遗风。

纵观马福友笔下的墨竹,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竿,还是画中局部的枝叶,都显示出一种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自然和谐的柔美;画中浓淡干湿、疏密长短、黑白对比,种种矛盾对立的现象都取得平衡;他将人品修养与作品格调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堪称当今画坛一代墨竹大家!(李文新)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