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的剧本创作与文学价值评析

发布时间:2024-05-13 09:16: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志英 | 责任编辑:严格

武安落子历经三百多年沧桑辗转,早已经成为武安人特有的文化印记。武安落子流传于河北省邯郸、邢台,河南省安阳、新乡以及山西省长治等地区,影响深远,不容小觑。早在2006年武安落子就被正式纳入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范畴当中,现在的武安落子早已不再专属于武安地域,而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

一、武安落子的起源与发展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最开始起源于武安民间流行起来的“花唱”形式,后来历经了多代艺人的口传心授与加工创作,逐步建立起了越来越具完善性和独特风格的表演形式。从明朝时期胡赛著作《武安史话》中就有关于武安落子的记载:武俗善歌,班头开明。当时落子戏便成为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演出剧种,起初是硬歌形式,也有搭配演奏器乐,即表演者坐着硬唱,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了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的形式。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武安落子融入了更多元素和形式,实现了歌舞的结合,这也是武安落子的早期艺术表演形式。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河北省有重点扶持武安落子这一剧种,并且连续多年分批派遣了文艺工作者专门到邯郸地区去挖掘、收集和整理与武安落子相关的资料信息等。等到1956年,在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面,武安落子真正走入到了大众视野当中,也是从那时开始,当地陆续开设了专门的武安落子培训班以及相关机构,并培养出了多位优秀的武安落子演员。

二、武安落子的剧本特征与结构

爱憎强烈,是非分明的美学特征。武安当地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落子这一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因为落子能够让他们开心快乐,更是因为落子是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一份期待,落子早已经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武安落子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最原始质朴纯真的特质,记录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心理。武安落子本就是一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地方小戏,这是它的根,它永远要扎根于民间生活,保持着民间艺术的性质。所以,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武安落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或者展现着武安当地人爱憎强烈、是非分明的情感。在落子戏里,人们可以毫不避讳自己的情感,并且为了更充分地表现出这种鲜明的倾向,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再到技术手法等诸多方面都会建立起明确的规范与要求。在落子戏中,道德力量始终占据着很高的比重,故事的结局也是符合大众的心理预判的,即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得到惩罚。还有,诸多落子戏的风格都是悲与喜的融合,并无绝对的悲喜划分,在悲与喜的交融中形成善与恶、是与非的强烈对比,最终迎来光明的结局。以《张大郎休妻》为例,这部落子戏讲述的故事内容是:张大郎因为妻子艳双不能生娃,便对其进行各种侮辱最终做出了休妻的决定。妻子艳双在算命人的协助之下终于再嫁收获了美满的婚姻。这一故事的解决便符合大众的共同认知,是道德力量的体现形式,其在表现人们爱憎分明的情感时又表现出了乐观主义精神,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生活的理想。

分场地安排故事情节的剧本结构特征。在了解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武安落子都是分场次安排故事情节,少到一两场,多到十几场,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即使是有十几个场次转换的剧本当中,具体的情节最多也只占据一半比重,其余场次更多是以转折形式出现而已。比如,在《状元打更》这部落子戏里面,其共包含了十四个场次,但真正讲述故事情节的场次却只有四个,分别是沈文素拜寿国太得以婚配皇姑、刘金蝉拦轿质问沈文素、王进助金蝉封帅、刘金蝉封帅搭救落难丈夫,而剩余十个场次多以辅助形式呈现,或交代剧情人物、或剧情转折需要等等。武安落子剧本结构除场次安排之外,角色设置上也独具特色,与其他民间小戏设置两到三个角色不同,武安落子剧本中会有独角戏的存在,比如,《小二姐做梦》里便只有小二姐这一个角色,整个表演也都是由小二姐这一位演员将自己梦里嫁人的过程从头唱到尾。当然,武安落子也不全然是独角戏,还包括二小戏、三小戏以及多小戏等。

通俗易懂、方言俗语的剧本语言特色。武安落子一开始就是以口头创作形式出现的,其传承也多是依靠口耳相传,因此,武安落子的剧本创作也保留了此风格和特色,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大量运用方言俗语,贴近老百姓真实的生活。虽然剧本语言中也时常会应用到各种表现手法,诸如夸张、比兴、对比、拟人等,但始终以质朴、直接、简单、亲民为核心特色,其亲切感就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谈,加之方言俗语的融入,更是凸显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武安落子的文学价值解析

武安落子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武安落子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著名作家铁凝曾撰文盛赞落子剧《借髢髢》的艺术性,称赞该剧对农民生活、农民感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刻画。武安人、著名戏剧家、豫剧《朝阳沟》编导杨兰春,自幼在落子班学戏,杜更会是他的师父,后来参加革命到河南从事文艺工作。深受落子艺术滋养的他后来写戏,许多词儿就来自他耳熟能详的落子传统戏。他说,没有落子戏,就没有后来的《朝阳沟》。关于武安落子的文学价值,其具体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武安落子的思想教化价值。武安落子的教化功能可谓得天独厚,观众在观赏武安落子曲目时不仅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将教化思想融入到娱乐当中,在精神与心灵层面得到一种洗礼。武安落子本就是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与民间生活关系紧密,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广大受众群体,加之多年发展过程中逐步达成了雅俗共赏的境界,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在这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艺术中得以体现。当前武安落子中的诸多伦理道德内容也正在无形中影响现代人的真实生活。其二,武安落子的文化娱乐价值。武安落子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包含了音乐、舞蹈、说唱、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是人们表达情感、活跃生活的重要工具。其三,武安落子的文化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武安落子不仅包含着剧本内容,同时还包含着复杂的艺术形式,诸如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而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武安落子的剧本以及具体表演形式,其不仅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而且在观赏武安落子的表演过程中还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涵盖的伦理道德、历史知识、思想道德观念等。这对于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其四,武安落子的文化活性。武安落子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戏曲种类,与发源地的地理风貌、人文习俗、语言习惯和民族特征等保持着高度一致性,有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活性。其五,武安落子的文化审美价值。武安落子拥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和风格,武安落子剧本内容与真实的生活有着紧密关联性,但又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化加工,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步得到落实和巩固,如此,其不仅有利于武安落子的表演传播,而且也充分保证了武安落子的审美需求,而这种审美需求则在潜移默化中演变和应用到了广大观众的真实生活当中,慢慢发展成了观众个人的审美思维和习惯。

全新时代背景下,热衷于武安落子剧本创作的剧作家们越来越关注剧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深入一线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生活的华彩,以充分彰显出对武安落子的满腔热爱。当前诸多武安落子经典剧目都得到了改编和再现,其在保留原有剧本精髓基础之上融入了更多更新的元素,也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叉融合,成功吸引住了一批新的受众群体,使得武安落子的传承发展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也是在此过程中,武安落子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凸显。(作者:王志英,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