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17 15:19: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洛阳市委宣传部 | 责任编辑:夏竹

洛阳,历经十三朝古都,时间与空间的沉淀,孕育出了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如今,这些文明与记忆的安放之处,则是102家(博物馆、纪念馆)

身在洛阳的你转过一个街角,就能邂逅历史,偶遇国家宝藏……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震惊中外。

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文化、早期中国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

夏代乳钉纹铜爵

这件乳钉纹铜爵,被称为“中华第一爵”,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开启了中国的青铜时代。

我国青铜铸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700年前的西北地区,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比较粗糙,只能制作出铜刀等简单器物。因此,早期的酒器也都是陶土所制,直到3500年前,二里头先民创造出了先进的“复合范”技术。简单来讲,就是将几块范合在一起浇铸,这样便能制造出更大、更复杂的青铜器。这一制作过程,也是“模范”一词的来源,这件乳钉纹青铜爵,

是最早使用这项技术的“代表作”之一。它证明早在二里头时期,中国就掌握了领先于世界的青铜铸造技术,

当铜液注入复合范的那一刻,灿烂青铜文明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

洛阳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一座全面展示洛阳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

北魏泥塑佛面像

这件泥塑佛面像残高约25厘米,出土于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据专家推测,完整佛像的脸部长度约为40至50厘米,如果佛像呈站立身姿的话,整体高度应在3米左右,是彼时永宁寺供奉的最大佛像。

研究者指出,泥塑佛面像的唇线清晰而饱满,很可能是一笔而成,可见古代工匠技艺之高超,公元534年,永宁寺木塔被雷电击中,引起了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三个月,昔日高耸入云的佛塔,只存在了十几年的光景便灰飞烟灭。幸运的是,经历大火之后,泥塑佛面像和一些小而精的人造像保存了下来。即使身形已′经残缺,

原有的彩绘也消失殆尽,但只要它们存在,就为中国古代美学和佛教造像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曹魏白玉杯

曹魏遗珍“白玉杯”,颜值超高,堪称“淡颜天花板”,古人认为玉“聚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在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玉器被用于礼仪或丧葬,

到了汉末三国,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大力倡导简葬,玉器渐渐成了墓中的“稀客”。1956年,洛阳发现了一座几乎被盗空的曹魏正始八年墓,就在考古人员以为要失望而归时,在墓室的角落中,发现了一件滚满泥土的器物,清洗过后,它惊艳了所有人,据专家考证,白玉杯并非“丧葬玉”,而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心爱酒杯,它是汉末玉器“世俗化”的生动写照,也成了唐代“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的先驱。透过这只白玉杯,那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忧叹转瞬间成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释然。

唐三彩黑釉马

1981年出土,是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马高73厘米,其釉色以黑色为主,只有面部、鬃毛、背部、尾巴和四蹄为白色,是古代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唐三彩的釉色以黄、白、绿等居多,黑釉十分罕见,国内出土的三彩黑釉马仅有两件,第一件于70年代出土于洛阳关林唐墓,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中。另一件就在洛阳博物馆,这件黑釉马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墓主人安菩是来自西域的安国人,被大唐王朝封为“定远将军”,安国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洛阳和布哈拉也因“安菩”结缘,2017年正式成为友好城市,丝绸之路上的两座古都在千年之后又再续前缘。

彩绘陶百花灯

(图来源于洛阳博物馆公众号)

彩绘陶制百花灯,整座灯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灯柱和枝杆,共有十二根曲枝灯盏,分别插在灯柱和灯盘上,曲枝长短有致、错落有别,

其上还有羽人和卧蝉。灯的下部为象征山峦的喇叭形灯座,上方塑有环绕的山峦,其间乐人奏乐,兔、羊、狗、虎、鹿、猴等动物的奔跑形象,造就了一派人神共处的梦幻形象,

其中,双肩生羽翼的羽人,是汉代时期人们想象出来的仙人形象,是人们向往在去世后“升仙”的代表。古人认为蝉靠露水生活,又能脱壳。是一种品性高洁并具备再生能力的生物,两汉时期,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追求着“生可长生不老,逝能羽化升仙”的思想,百花灯施以红、黑两种颜色彩绘,造型华美,生动再现了东汉贵族在华灯高照下乐舞升平的场景。

东汉石辟邪

1992年出土于洛阳市孟津油坊村,

洛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它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长约3米,高约2米,重量接近8吨,石辟邪头类狮子,身若虎豹,张口露锐齿,怒目而视,肩部生有双翼。凿空的四肢与弧形长尾紧撑地面,身躯呈现出曲线分明的“S”形,似有拔地而起、一飞冲天的态势,展现了东汉雕刻艺术非现实的狂放浪漫主义风格。有学者认为辟邪的形象可能受到了西方美术题材的影响,是外来艺术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透露出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东西文明密切交流的文化状态。

天子驾六博物馆

洛阳是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上地下遗留了极其丰富的东周文化遗存,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的王城、王陵,工艺精湛,精美绝伦的东周文物瑰宝。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充分展示了东周王城作为王都的恢宏和灿烂。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是一座以原址保护展示的东周时期大型车马坑为主体、辅展以东周王城概况、王陵考古的新发现、及部分东周珍贵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专题博物馆。

“天子驾六”车马坑

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城东部

发现了397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和18座车马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车马坑,南北长42.6米,东西宽7.4米,

共清理出了26辆车、70匹马和7只狗的骨骼,在这座车马坑内发现了罕见的天子驾六车马。车马坑再现了恢宏浩大的周天子车马出行仪仗列队,整个车队呈南北纵向两列摆放,车头向南,车尾朝北,驾二车和驾四车呈众星捧月之势,分别排列在天子驾六的前后,天子驾六表现出唯我独尊的王者气势,“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

以实物的形式揭开了古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千古疑案。印证了“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士驾二”记载的正确性,

成为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被誉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

作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南端的城门,定鼎门始建于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为定鼎门。它自隋至北宋沿用530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城门,定鼎门向南与伊阙相对,向北与天街相连。与端门、应天门、明堂等遥相呼应,

早在1400多年前,定鼎门及天街就是举办盛大集会的场所。《隋书·音乐志》记载了隋炀帝时期“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绵亘八里,列为戏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正是这里万国来朝的繁华景象。考古发掘证实,定鼎门采用一门三道过梁式建筑结构,由墩台、隔墙和门道三部分组成,是一座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朵楼,其间以城墙相连的宏大建筑群,学者认为,以定鼎门为主要建筑的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展现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礼制特征及其影响力。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的缔造者周公姬旦而修建的庙宇系我国现存的三大周公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历代皆有修葺,现为一座以弘扬周公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周公庙里的定鼎堂,相传周公摄政辅佐周成王期间,力劝成王迁都洛阳,成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派周公、召公营建洛邑,并把象征王权统治的“九鼎”迁到洛阳,史称“成王定鼎郏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辅佐成王定鼎洛阳的功绩,便把庙内最高大的这座建筑称之为“定鼎堂”。洛阳的定鼎南路也是依据这一历史事件命名的。定鼎堂后就是礼乐堂,陈列的是编钟、编磬以及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位诸侯人物群像,再现了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

洛阳古墓博物馆

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22年9月29日经过整体提升改造再次开馆,通过洛阳重大考古发现,向观众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陈列有九个朝代25座古代墓葬及精美古代壁画,集中展示北魏洛阳时期帝陵的陵寝制度,以及景陵背后精彩的北魏故事。

唐胡人牵驼壁画

洛阳古墓博物馆镇馆之宝,牵驼人是高鼻梁、深眼窝的胡人,络腮胡须,面目清晰,骆驼被施以金黄色,四肢强劲,骆驼背上驼的丝卷,正是沿着丝绸之路经商贸易的真实写照。胡人与骆驼的固定组合在唐代墓葬陶俑中十分常见,而以墓室壁画出现,在洛阳这是唯一的一例。生动展现了杜甫诗中的“胡儿制骆驼”的具体形象。

妇人启门图

“妇人启门图”在宋代是极为流行的题材,其渊源可追溯到东汉,唐宋时期,墓室、石棺以及佛塔、经幢上

都可以看到“妇人启门”的形象,只见朱门微掩,在缝隙处侧身探出一位妇人,头梳发髻,右手扶门,凝眸远望,她似乎在殷切期待什么,又好像有无限的别离惆怅。就像《西厢记》中描绘的“花木阴阴,偶过垂杨院,香风散,半开朱户,瞥见如花面”。

关于启门图的寓意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门后是仙境,妇人是仙境的使者,开启升仙之门。另一种说法是,妇人半倚门扉,向外探看,暗示门后家大业大,殷实富有,是古人对于家的寄托,不论哪种寓意,启门图连接了有限空间和无限想象。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外观使用了黄色的三彩釉面瓷砖,就像穿上了一件三彩陶瓷“外衣”。远看如同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天际线,这些三彩釉面瓷砖均为空心设计,不仅可以左右调节间隙,又具备防水功能。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由洛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及其团队设计制作。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传统三彩工艺应用于现代装饰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

巨型浮雕作品《国脉》

布满三面墙体、高约15米、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巨型浮雕作品《国脉》,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巨大的浮雕作品加上流动的运河屏幕,向观众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整体风貌,呈现出十分震撼的视觉效果。

牡丹博物馆

它坐落于洛阳城市中轴线南端,采用传统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唐风建筑章法,底层设檐廊,四面抱厦。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塔式建筑,

整个建筑地上11层,台基2层,阁楼9层,采用“明五暗九”的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集牡丹文化收藏展示、牡丹产业研究、牡丹信息交流和牡丹文化旅游为一体,博物馆所在的牡丹阁景区

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数字展示、教育研学、文旅休闲

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景区。展馆采用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动态的《洛神赋图》,大型群雕“九贤赏牡丹”,全息幻影成像《牡丹亭》,通过3D建模、3D投影等技术将静态文物进行动态演绎,加以声、光、电以及环境营造的交叉融合,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沉浸感。

洛阳万里茶道博物馆

17世纪末,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万里茶道兴起,它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然后辗转延伸至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长1.4万余公里,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洛阳是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重要节点,万里茶道博物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依然完整地保留着最初的建筑布局,它为我们讲述什么是万里茶道,它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可详细了解万里茶道的历史及其在全国的各个遗产点。茶道与洛阳商贸,让自隋唐后逐渐冷清的洛阳商业市场再次兴旺起来。据《洛阳市志·商业志》记载,到了康熙中后期,

洛阳已成为陕甘地区与中原、南方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通道。道光年间,全国各地汇聚于洛阳的行商坐贾有千家之多,年经营额估计有四五百万两白银。

洛阳民俗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又称潞泽会馆,“潞泽”这两个字代表两个地方,它们分别取自明清时期山西潞安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的简称,

表明了这座会馆的主人是来自潞、泽两地的商帮,是晋商建筑的代表,由于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公元1744年(清乾隆九年),潞泽商帮开始筹建自己的活动场所,这里东临瀍河,西靠新街商业区,向南不远就是水运繁忙的洛河,为货物中转、商人聚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潞泽会馆占地达到15750平方米,耗时15年时间才建成,足足有上百间房屋,当时七大商行100多家商铺,总共捐款约3.5万两白银建成,是目前洛阳市区内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研究清代洛阳商业、交通和古建筑的文物瑰宝。

关林

关林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关公的古代经典建筑。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

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对称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

“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林是“关公信俗”的遗产地,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影响着中华儿女,广受敬仰。每年9月,海外关庙人士和宗亲组织云集关林,举办隆重的关林朝圣大典,关林朝圣大典已成为洛阳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一段荒草城墙、一角飞檐斗拱,离开狭义的博物馆,洛阳: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馆,

她的文物,是这座城的气韵风华,

藏在李杜的诗篇、藏在二十四史的字里行间、藏在每天都会说的那声

“中!”

(图文来源:洛阳市委宣传部)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