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朱锦:所有的奉献坚守,只为了群众满意

发布时间:2024-05-24 17:05: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乔沐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她始终秉持的坚定信念。几十年来,她不忘初心、勇于奉献,以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社会治理的淮安经验、淮安模式。2016年退休后,她仍发挥余热,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用满腔热忱续写敬业之歌,受到了组织的高度肯定、群众的一致赞许。今天的“爱敬诚善德润淮安”,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朱锦。

朱锦,女,汉族,1956年11月生,中共党员,淮安市委政法委退休干部。先后在学校、企业、机关等多岗位担任主要领导。2000年至2013年主持淮安市委政法委日常工作,2016年退休后继续担任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2022年换届改任市法学会副会长,又先后受聘担任市委党建专职督导员、市委巡察组组长、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办公室副主任(兼巡查督查组组长)、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长。  

她是奋战一线的“女汉子”

1991年7月,我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天责,那时,作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朱锦刚刚上任,承担着五里乡境内抗洪救灾抢险任务。她第一时间带领200多名群众奔赴现场,投入战斗。察看险情、桃园堵洞,连夜调运草包,确保小子堰解决险情。后接上级指令“丢子堰、保大堤”,朱锦迅速通知现场200多名群众安全撤离,待最后一名群众安全撤离后,洪水已经渐渐地没过了膝盖,没过了腰身,很快就没到了脖子,人站在洪水里都有点打晃,一不小心就会被淹没,她才由两名联防队员领着用拖把棍支撑着踱到了对岸。在抗击洪水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她每天早上5点离家,夜里2点回家,来不及和家人说一句话;在河堤参与抢险每天只吃一顿饭。因为疲劳过度,朱锦喉咙发炎化脓,嗓子嘶哑,走淤泥地走坏了3双解放鞋,大家称她为“河堤上的铁部长”。

“组织交办的事情,一定要落实好”是朱锦同志始终坚持的信条,她担任淮阴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期间,全国部署严打工作,她坚持一线指挥,亲自参与。淮阴县26个派出所,每个派出所每年她都跑6次以上,对全县每个公安干警名字都能够脱口而出;每年大年初一,她都深入一线与基层干警一起过年,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淮阴县社会治安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在很多人眼里,她不是一个年仅30多岁的女同志,而是一个坚韧无比、百折不挠的“女汉子”,是一个雷厉风行,果决勇敢的“铁娘子”。

她是群众口中的“家里人”

因为工作忙碌,多年来朱锦对家人的照顾少之又少。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冲突,她直言道“根本无法平衡,只有取舍”。面对事业的需要、组织的信任,朱锦舍小家顾大家。当时即便和90多岁高龄的父亲同住一个小区,但经常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次面,更谈不上在身边照料。在家人眼里她是“铁面人”,可在别人眼里,朱锦却是贴心的“家里人”。1995年,淮阴县新渡乡一位农民反映家庭生活困难,两个子女农转非难以办理。她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有关部门了解政策,并在短时间内帮助解决。群众的一点小事,朱锦都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这位农民对她非常感激,快到春节时,朱锦自掏腰包给她买了年货。因为热心贴心,像这样的“知心朋友”,她结交了不少,既有农村老百姓,也有城区小摊小贩等普通朋友。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这是朱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担任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期间,她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时,总是从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遇到生活困难的群众,总会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办理低保、过年过节慰问、协调减免医疗费用、帮助信访人小孩上学……一个个信访人在她的帮助下,从痛恨社会到感激社会,从剑拔弩张到心平气和,他们也真正把朱锦当成了“家里人”。

她是平安法治的“急先锋”

2000年至2013年期间,朱锦主持市委政法委日常工作,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以务实扎实的作风,现场推进项目、解决具体问题,2005年5月,朱锦参加全省综治办主任会议时,不慎摔跤导致尾骨骨裂并发生错位,她一边治疗,一边工作。省委政法委来淮开展半年综治工作考核时,因为骨头错位不能坐,朱锦就站着汇报工作、陪同检查。因为家族有遗传性高血压病史,医生建议她每年治疗一个疗程,但每天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协调处理,还有各类文件批阅、修改,为实现治疗与工作两不误,朱锦每天早晨7点输液,然后按时上班处理公务,多年未断。她的敬业精神、工作作风感染激励了很多人,也受到省委政法委、市委领导以及全市政法系统高度肯定,被推选为政法委系统唯一代表在全省政法系统群众路线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介绍经验。

“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是她的优良特质,“金盾护航工程”“十大维权中心”“网格化社会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多项具有淮安特质特色的工作品牌在她的推动下在全省率先突破;“勇争第一、勇创一流、勇扛红旗”是她的不懈追求,在她的带领和推动下,淮安连续9年被省综治委表彰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公众安全感始终名列第一方阵,2006年至2013年,淮安连续8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先进集体,市和8个县(区)先后4次被省命名为社会治安安全市(县区),实现了“满堂红”。

她是老当益壮的“多面手”2016年,朱锦临近退休,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法学会工作上,构建起市、县两级法学会与专业研究会促进补充的运行体系,立项法学研究课题123项,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2018年,牵头组织研究29万字的《周恩来法治思想研究》成果出版发行,先后获得省政府、省社科联和省法学会等法学研究奖项(2016年被江苏省社科联评为“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类”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被江苏省政府评为“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2年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法学会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2021年朱锦被聘为市委党建专职督导员和市委巡察组组长,面对陌生领域,她主动学习、深入实践,探索建立了“6+1”工作制度和“八看巡察”模式,创新制作17份表单,开展“专题式”“点穴式”分类访谈和巡察等,三轮巡察工作均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实践经验汇编《努力以严细深实的巡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巡察工作提供模式范本,受到市纪委充分肯定。

2018年9月,在退休两年多后,朱锦同志在组织推荐下又肩负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巡查督查工作的重任。她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在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她创新工作方法,精准聚焦发力,实施“排查摸底”“对标筑基”“攻坚突破”“巩固提升”工程,实行“巡查+宣传”“巡查+指导”“巡查+沟通”“巡查+落实”驱动。她注重方法创新,提升巡查质效。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面对新版测评体系大幅度的变化,她保留上一轮创建巡查巡察、督查指导的有效经验做法,在保持基本职能不变的基础上,优化巡查督查标准、调整巡查督查内容、创新巡查督查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巡查督查效能。她注重整合资源,强化巡查力量。采取部门自主督查、县区联动督查双轨同行方式,推进部门协同和市县联动,推动巡查督查工作由单兵出击向集团作战转变,让各级督查力量在实战中提升业务能力。她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闭环管理。紧盯老百姓关心关注难点问题,带领队伍到实地发现问题、在一线提出建议,平时状态采取常态化巡查督查方式;重点区域采取集中时间、地毯式过堂模式;重要节点多采取专项问题专项巡查督查方式;战时状态采取随时待命、及时补位方式,实现了巡查督察闭环式管理。她坚持身先士卒,加强统筹引领。基本走访和巡查督查了五区三县两平台建设办、20余个重点市直部门、建成区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她带领全组年均巡查督查点位近4000余个,发现问题8000余个,巡查督查整改率达96.85%,获得市委多位领导批示和基层一致好评。

朱锦先后被评为省“二五普法”先进个人、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省巾帼建功服务先进个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荣立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二等功等。来源:无线淮安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