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助力课后服务“提档升级”
发布时间:2024-05-29 17:08: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黄鹏超、张嫦姬 | 责任编辑:严格在“双减”背景下,基于育人方式变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融入更多科技和创新元素,并构建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新模式,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浦江县部分中小学积极构建“科学创新课程、新模式”,将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用全局观念厘清科技创新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实践框架和脉络,进行校内外一体化立体实施,科技类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同频共振稳步推进,保障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赋能科学教育新格局,促进学校发展的新生点。
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通过基础课程挖掘潜能,将学校科学、信息科技、数学、劳动、艺术等课程融合,关注基础与高效的课堂实施,重在挖掘潜能。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种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浦江县大溪中小、郑宅中心小学,月泉中学通过拓展课程发展学生特长,创新性的将拓展课程分为科学类社团及科学类课后服务课程,关注学生需求,发展兴趣特长。学校现开设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三位趣味编程、创意建模、图形化编程、虚拟机器人、种植等,丰富学校课后服务课程,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虞宅中心小学、浦江五中等学校以“问题本”和“奇思妙想角”的项目实施来有效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的能力,鼓励老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转化为教学素材。
通过一系列创新性课程的设置,浦江县各中小学学生在学校科技教育的培育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尤为突出让学生“像科学家和工程师那样”,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发展知识与技能,并在科学课程中创造性地迁移应用,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情境。浦江各学校努力打破传统科学教育的局限,形成一个多方资源立体生态的科学教育课程,将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全局中规划、设计、实施,持续推进,必将为转变育人方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发挥其独特的价值。(黄鹏超、张嫦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