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持续彰显金属材料学科特色 助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04 10:51:1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洪彬 曹亦俊 张柯柯 | 责任编辑:严格河南科技大学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而建,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在近70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依托洛阳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地域优势和长期机械行业办学的优势,产学研融合发展办学,形成了多学科、深层次,通用与特需人才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自1958年开始招收铸造、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学科建设形成了高端金属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应用”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实现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培养,是国家特色学科、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和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
坚持四个面向 突出金属材料优势特色
学科面向国家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我国重点领域材料关键问题为导向,长期服务于中国一拖、洛阳LYC轴承、中信重工、中铝洛铜等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的特大型和大型企业,深耕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以高端金属材料为主的“设计—制备—加工—应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在高性能有色金属、重型装备构件热成形、材料干摩擦、轴承设计与材料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拥有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金属材料磨损控制与成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端轴承摩擦学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年来,主持获金属材料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材料学科前列。
创新团队建设 引领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科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学科方向建设,建立“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一流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战略科学家、院士2人,引进培育各级各类国家级人才15人,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人才48人。拥有“金属材料加工工程”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性能铜合金关键技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11个,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产科教协同融合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淀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全国教学评估优秀案例100例。加强工程硕博士培养,打造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国家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亟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6项。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2万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输送轴承材料研究人才的主力,校友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瞄准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需求,学科持续在高端金属材料的高性能有色金属、重型装备构件热成形、材料干摩擦、轴承设计与材料等特色方向发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高性能有色金属。学科30余年始终聚焦铜产业链关键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引线框架材料,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国内该领域唯一科技部创新团队。现聚焦电子信息新兴产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突破高导极细铜线和高强极薄铜箔制备加工核心技术,实现我国集成电路领域关键导体材料的自主可控。
重型装备构件热成形。学科60余年聚焦高端装备热成形,制造出世界最大单重520吨铸件取得7项世界领先成果,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国内该领域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现聚焦装备智能制造,促进材料热成形与增材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交叉融合。依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解决重型装备构件智能制造热成形设计与加工技术难题,助推大国重器智能制造。
材料干摩擦。40多年来,学科持续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干摩擦”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提出了金属材料干摩擦的性能热衰退理论,应用于关键装备的关节轴承设计,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河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作为以材料干摩擦为特色的全国摩擦研究核心团队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的支持下,团队在突破载流摩擦学评估与设计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正在为国家重大工程载流摩擦部件的升级换代开展攻关。
轴承设计与材料。学科五十余年聚焦高端轴承设计制造领域科学问题,突破了高性能轴承低摩擦设计、高精度轴承制造、性能及寿命评估等多项关键技术,主持参与获国家科技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聚焦攻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风电装备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为国家重要工业装备的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提供技术支撑。(作者:王洪彬 曹亦俊 张柯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