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密码”助力“中原枢纽”高效畅通
发布时间:2024-06-04 15:55: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卫心雨、张煜 | 责任编辑:严格“37201次列车9道接车。”6月1日17:00,随着接车命令下达,一列从山西出发满载煤炭的列车平稳进入国铁集团郑州局郑州北车站,数个小时后,完成重新编组的煤炭列车将继续出发,驶向最终的目的地,为即将到来的高温季节供电高峰做准备。
郑州北车站地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会处,位于全国路网中心,是贯通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的主要交通枢纽,担负着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上四个方向货物列车的到达、解体、编组、出发作业,日均办理货车24000辆左右。
“车站跟快递物流中转站相似,只不过,他们分拣的是快递,我们分拣的是不同去向的货车,我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保证数万辆货车安全、快速、有序地出发,而这畅通的背后是一整套‘科技密码’。”郑州北车站运输副站长朱敬山解释道。
自20世纪80年代起,郑州北车站便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挖潜提效,曾荣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表彰,被誉为“铁路科技的试验田”。到今天,郑州北车站逐步实现作业全流程科技化,一列车进入车站后的每一项作业都会经过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加持,保证各项作业高效运转。
“列车进入车站前,我们要通过CIPS系统提前查看车辆去向和装载货物等信息,保证列车到站后第一时间下发作业计划,CIPS系统相当于车站的“神经中枢”,通过集成车站内实时信息数据,自动编制作业计划,帮助车站调度员快速完成相关作业部署。”郑州北车站值班站长聂佩哲说道。
一项项作业“指令”下发后,郑州北车站这个巨大的“科技黑匣子”就开始运转了。
“37201次列车货物装载加固状态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作业!”坐在货检安全监控平台前的杨珂一边操作系统,一边用对讲机向调度指挥中心大声汇报。
列车进站后,首先进行由货检站安全集中监控系统辅助的货检作业,确保货物的装载加固状态安全稳定,再经过拉风作业解除车辆制动,其后由机车推送上峰进行解体作业,能够自动测速、测距的TW-2型驼峰自动化系统对分解后溜放的车辆进行智能调速,确保车辆安全准确停到预定的轨道中,再经过编组、货检、列检作业就可以再次出发。
这一整套作业过程需要车站、车辆、机务等几家单位联劳协作才能完成,车站每3分钟就可以接发一列货车,之所以各项作业环节衔接紧密、各单位联劳默契,是因为整个作业过程的背后有一位“数据分析大师”——技术作业达标评价系统。
该系统能够从车站CIPS系统(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机车LKJ及车辆HMIS(货车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实时调取3大类30余小项数据信息并进行整合处理,可以对照“到、解、编、发”每一项技术作业时间标准,对到达、解编、无调中转等八个关键技术作业效率、质量进行集中评价,对于数据的分析可以直接精准到班、岗位、人,真正实现用数据重塑一列车在站作业的全过程。
“如果一项作业被评价系统判定为未达标,我们会根据车型编组进行二次分析,查找“堵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运输组织方案,优化作业方式。”该站技术科科长乔西表示。针对超时作业,该站会在二次分析时倒查超时原因,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把作业时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保证每个岗位的作业安全与效率。
“这个系统上线运行之前,车站在分析解体作业效率较低的原因时,会出现各岗位相互‘踢皮球’的情况,难以查找到真正的影响因素,现在好了,这个系统可以跨专业、跨领域抓取数据,直接分析到人。”下行运转车间主任何思源表示。该系统能够清晰展示车站各作业环节中联劳单位工作完成情况,督促各系统职工高效作业,紧密各作业环节衔接。
如今,该评价系统已经升级至2.0版本,新增了作业大屏等数据深度挖掘模块。作业大屏可实时显示未来4小时的列车运行计划,并逐步实现驼峰数据自动采集和铺画技术作业图表,使车站调度人员、列检值班员做到心中有数,加快作业接续,减少作业等待时间。
自系统上线运行以后,车站平均每列车作业时间较之前缩短了30分钟,消灭了“车等人”的现象,实现“峰高不堵、车流畅通”。
晚上20:30,郑州北车站灯火通明,装载着煤炭、钢铁和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物资的37105次列车平稳驶出车站。自今年5月份以来,郑州北车站累计办理货车77万余辆,发送货物约1.2万吨,“科技密码”为郑州北车站带来了更多的运能释放,有效保证中原地区物流高效畅通,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卫心雨、张煜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