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根基,苏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发布时间:2024-06-05 09:58: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吴采莲 | 责任编辑:夏竹

6月4日上午,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介绍了2023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会上发布了《2023年度苏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2023年,苏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抓大事、抓创新、抓项目、抓落实,负重奋进、克难求进、稳中有进,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苏州市在GDP实现2.47万亿元同时,市区PM2.5年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8%;苏州市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到93.3%和95%,太湖湖心、阳澄湖心国考断面首次达Ⅲ类;省考以上优Ⅱ比例达到66.3%,全省最高;太湖(苏州辖区)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三类”标准;土壤、噪声、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成绩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环境空气方面。2023年,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苏州市各地PM2.5年均浓度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苏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1.4%,市区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苏州市酸雨平均发生率为3.7%,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地表水环境方面。2023年,苏州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苏州市共13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国考30个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93.3%,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年均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53.3%,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Ⅱ类水体比例全省第一。省考80个地表水断面(含国考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95%,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年均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的断面比例为66.3%,Ⅱ类水体比例全省第一。长江(苏州段)总体水质稳定在优级水平。

土壤环境方面。2023年,苏州市对“十四五”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6个背景点位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污染物含量均低于风险筛选值。

农村环境方面。2023年,苏州市开展空气质量监测的11个村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1.8%。苏州市20个农村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水质达到Ⅲ类断面分别有19个,Ⅳ类的断面有1个。

声环境方面。2023年,苏州市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苏州市昼间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处于二级(较好)水平,夜间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处于三级(一般)水平。影响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依次是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

固体废弃物方面。截止2023年底,苏州市建成投运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单位11家,苏州市共有2.1万家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纳入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管理。

辐射环境方面。2023年,苏州市各类电离辐射监测因子基本处于江苏省天然本底水平范围或标准限值以下,其中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太湖流域水质辐射水平等检测项目监测结果均符合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

2023年,苏州生态环境系统紧紧咬住环境质量目标,狠抓以下重点方面工作:

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开局良好。坚持规划引领,制定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等1+N系列政策文件。强化高位推动,建立太湖保护与发展市级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太湖保护与发展。聚焦本质治污,年度共实施8大类78项重点治太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0.6亿元,太湖首次被生态环境部评价为水质优良湖泊。太浦河出境断面连续5年达到Ⅱ类,太湖水质藻情创16年来最好水平,太湖治理入选2023年江苏省十大新闻。发布《阳澄湖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行动方案》,建立阳澄湖水污染联防共治工作小组,通过专案推进、收严标准、协同治理、生态扩容、精细管理等系统措施,阳澄湖心断面首次达到Ⅲ类,实现平原河网区大型湖泊水质达Ⅲ的突破,经验在全省推广。

污染防治攻坚战乘胜推进。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首季争优、夏病冬治,完成产能淘汰压减、排放大户深度治理提标、移动源治理、扬尘控制等2941项治气工程。率先完成全部4家钢铁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苏州市成为全省首个钢铁行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城市。完成国三柴油货车限行措施调整工作,淘汰国三及以下标准柴油车超1.5万台,完成厂内叉车清洁能源替代超4000台。实施“一湖一策”治理项目82个,狠抓长江通江河道治理,27条通江河道Ⅱ类水质比例达到88.9%。县级以上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84.9%,全省最高。进一步规范苏州市739家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强化92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地下水污染防治。编制“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法环境污泥发电项目成为首批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先行开展第一轮重点化学物质信息调查,完成苏州市2万余家企业审核。常熟新材料产业园挂牌成立全国首家氟化物污染治理研发中心,入选2023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

生态保护与创建成效明显。开展“绿盾2023”专项行动,核查人类活动变化点位93个。印发《苏州市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3—2025年)》。吴中西山“生态岛”试验区入选省“生态岛”试验区试点,完成3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创新建立替代性修复项目清单“双向”匹配机制。全面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通过省生态环境厅验收,建成5个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参与建立环太湖“昆蒙框架”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联盟。吴中区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蝉联全国市辖区GEP百强榜首。常熟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文明镇(街道)全覆盖。第七届中德环境论坛在太仓成功举办。

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有力有序。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的7项个性任务,整改完成4项,序时推进3项;交办的289件信访件已办结288件。深入开展“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实施餐饮油烟规范化整治2502家,建成餐饮油烟治理示范项目10个。整治完成“散乱污”企业1755家,腾退土地6247亩。吴江淘汰喷水织机5.69万台、涂层生产线176条,实施印染企业分类整治72家,关停18家。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排查整治各类环境安全隐患4172个。2023年受理各级环境信访投诉举报同比下降16.1%,市生态环境局获评生态环境部“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表现突出集体。

服务高质量发展有为有效。印发《2023年苏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计划》,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收储入库项目1409个,开展排污权交易总金额1277.76万元,均列全省第一,开展具有苏州特色的碳普惠核算方法和场景评价研究,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开展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组织281家重点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入选全省清洁生产典型案例2件,苏州市新增13家省级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苏州市环保信用参评企业、绿色企业均列全省第一。在苏州市9个园区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审批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获评苏州市2023年度改革典型案例。

环境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提升。印发《苏州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排摸入库重点工程项目252个,入选省重大项目45个,相城“渭塘小流域综合整治提升及产城融合发展”项目为苏州唯一纳入省级EOD项目库项目。持续强化执法监管,组建11个“要案突击组”,开展工业涂装行业专项执法行动、太浦河流域水环境隐患排查整治、涉氟化物企业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办理大案要案46件、全省最多,城南污水厂外水冲击案等4起案件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18起典型案件受到省厅表扬。苏州市9个基层环境监测站高标准通过江苏省第一轮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成绩领跑全省。

在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处、大气处、水生态环境处、综合行政执法局分别就“六五环境日”前后系列宣教活动、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生态保护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接受媒体采访。(图文:吴采莲)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