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彬州豳风街道:乡村振兴的“乡镇样本”
发布时间:2024-06-06 09:51:2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洪涛 | 责任编辑:严格近年来,陕西彬州豳风街道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大佛寺石窟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灯山会,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豳风街道紧紧围绕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豳风街道聚焦“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家园”目标,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掘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幸福美好家园。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豳风街道境内沟梁相间,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大佛寺石窟,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霓虹灯景观——彬州灯山。近年来,豳风街道依托大佛寺景区和非遗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出来旅游,既要逛的好,还要吃得好。近年来,依托大佛寺石窟景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及传统的旋木工艺,大佛寺村的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擀面杖,既丰富了游客出行体验,也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枣木擀杖梨木案,说的就是富有彬州特色的旋木工艺。从清代开始,旋木工艺就在豳风街道大佛寺村、水帘村一带流传,是咸阳乃至陕西独具一格的特色民间手工艺。豳风街道动员村民对传统的旋木工艺进行创新改进,除了传统的擀面杖、捣蒜窝、棒槌外,还开发出了陀螺、葫芦、口哨、小鸡啄米等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生活用品、工艺饰品、少儿玩具等,让旋木工艺既保留传统又能融入现代元素。大佛寺村村民杨建春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从小学了这个手艺,就靠着这个养家糊口,把两个孩子也养活大了,也都成家了。大佛寺村村民张金春说,平时他在家里做旋木产品,他媳妇的在街道卖,一年下来也能收入四、五万块钱。
豳风街道还设计开发了花果山灯山书签、团扇等文创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体验,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大佛寺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西洋介绍,村上依托大佛寺旅游景区的优势,计划再开办一些农家乐、民宿、旋木工艺门店,让游客来了之后,有吃的地方,住的地方,走的时候还能带些小工艺品、纪念品等这些东西,也能增加群众的收入。
田双信说,园区一期项目总建筑面积是400亩,一共分了4个区域,每个区域是3000多平米。4个区域分别为儿童游乐区、花卉展览区、高品种花卉培育区、高品种农作物培育区。二期项目就是要和大佛寺景观连成一个整体,打造整体旅游规划。产业园建成后,大家不仅可以去大佛寺石窟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还可以到这里打卡拍照,体验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成果。
据了解,近年来,豳风街道整合2000余万元资金,精心打造以大佛寺、水帘村为主的乡村旅游带,投资建设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水帘坊”、古道公园等项目,全力加快文旅产业发展步伐。2023年,豳风街道成功入选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成为咸阳市乃至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豳风街道党工委委员、统战委员、副主任袁雅娣介绍,下一步,豳风街道将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广泛宣传文旅特色,持续深入挖掘辖区内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增加休闲场所等。大力加强与专业文化团队以及民间艺人的紧密合作,不断推出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如特色民俗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等,进一步丰富旅游更全面地领略其魅力,努力将豳风建成陕西丝绸之路文旅西门户、丝路世遗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豳风街道文旅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豳风街道8个行政村地处煤矿采空区,拆迁衍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化解成了基层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针对各村实际,豳风街道定期召开专题研判会议,掌握各村基层治理工作效能,通过领导班子研究讨论,不断配强基层干部力量,建设高素质的基层治理队伍,让有能力的干部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发挥“头雁”效能,不断延伸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触角。
近日,李前村就村上的砖厂拖欠群众土地流转费一事采取“大事快办”方式。村干部带领群众代表与砖厂负责人面对面交谈,了解双方矛盾“痛点”。经多次协商后,砖厂当面给出承诺,确保在三个月内分次兑付群众土地承包费。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快速解决,明确办理时限,确保工作时效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各村网格员和村干部进行排查上报,联合街道办主动上门为群众解决办法;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把群众的“大事小情”解决在“家门口”,确保矛盾在网格化解、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提升。为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实现矛盾化解在村内、在基层,豳风街道借助一线社会治理网格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实现对群众间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隐患问题。
大佛寺村委会副主任、网格员武永拴介绍,大佛寺村共划分了六个网格区,有三个网格员,每天坚持网格巡逻。通过入户巡查,排除安全隐患,做好政策宣传,了解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及时上传数字咸阳,最后督促整改。同时,了解户下的各种矛盾,做到有问题及时排查及时解决。幽风街道紧紧围绕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痛点等问题,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治理形式载体,充分激活“小网格”在基层治理中的大作用,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张网”工作格局。在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豳风街道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作用,在各村村委会设立老干部调解室,切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水帘村老干部调解员杨小平说,他们调解室共有三位同志,主要调解村坊邻居的矛盾、地邻的矛盾、家庭不和谐的矛盾。目前,经过他们调处的大小事务有十五六起,群众对调处结果都感到很满意。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豳风街道还高度重视基层法治宣传,联合公安民警不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讲座,提升群众反诈骗、反邪教等法律意识。针对辖区老年人占比较多的现状,采取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典型案例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豳风街道通过打造“三事分流”工作法、老干部调解工作法,利用村调解室,发挥网格员作用,入户调处矛盾纠纷,吸收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及热心公益的群众组成调解员队伍,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一步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推动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家园
眼下正是果树疏果套袋的关键时期,在豳风街道下沟村杨家台210亩高标准彬州梨基地里,36岁的杨建卫正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为玉露香梨套袋。他表示,之前在外打工,挣得了钱却顾不上家。后来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村上建梨园,既有土地流转收益,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梨园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
下沟村村民杨建卫说,自从梨园建成,他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梨园打工,现在套一个袋是6分钱,一天套2000多个袋子,挣100多元,也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得多。
咀头村是采空区整村搬迁村,群众整体搬迁到城里居住。豳风街道因地制宜,指导咀头村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将土地综合利用起来,建成高标准果园,增加村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当下,在豳风街道咀头村240亩苹果园和30亩水蜜桃园里,务工村民正在紧锣密鼓的为果实套袋。咀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晓鹏介绍,流转出来的土地,大约是300亩,种植了200多亩苹果,30余亩桃园。苹果今年是第三年开始挂果,去年套了30万个袋子,今年估计能套50万个袋子。预计今年收入应该在30万元以上,桃园应该是在10万元左右。明年准备按群众代表大会商讨的方案再建一个农机合作社,带动发展周围这些闲置土地,便于大型机械耕作,为今后粮食增收增产、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了,脸上的笑容也就多了。今年62岁的杜均芳是咀头村村民,平时住在城里打工。提起村上土地流转建果园这件事,她连声夸赞。
咀头村村民杜均芳表示,村上把她们的土地流转了,每亩地下来500元,她就是不干活一年也能收入几千元。再到外面打个工,挣些钱,感觉很幸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生态宜居是保障。近年来,豳风街道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以示范村创建为抓手,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和环境卫生整治,使乡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走进水帘村水帘广场,简洁素雅的文化墙,惟妙惟肖的唐僧师徒雕像,古朴干净的街道,无不展示着这个村子浓郁的文化气息。而在水帘村党群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接地气的服务方式,更是让人倍感温暖。与水帘村毗邻而居的大佛寺村,仿古式的村居建筑,花红叶绿的美化绿植,纳凉闲聊的闲适村民……一幅和美幸福的乡村画卷。
大佛寺村村委会副主任武永栓介绍,近两年,大佛寺村以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和咸阳市千万工程示范村为抓手,向上争取各类资金500多万元,对群众房前屋后进行了仿古式立面改造,彩绘墙面500多平方米,改造了700多米雨污管网,建设了5000平方米古道公园,600平方米的红白理事大厅一座,村里面有健身器材,群众们虽然居住在乡村,但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豳风街道办副主任朱晓春介绍,近年来,豳风街道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推动“苹果、中药材、彬州梨”等五大产业发展,开创“资源盘活型、投资入股型、村企合作型、产业激活型、土地流转型、项目建设型、劳务创收”七种收益模式,全力促使群众致富增收;按照绘好“一个”规划、守好“一条”底线、建好“一个”示范,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个”重点的“1112”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开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碧空蓝天,果实飘香,绿色村庄,闲适生活。一个美丽宜居的新豳风正在彬州这方热土上脱颖而出。
(洪涛 彬州融媒:赵旭 赵亚婷 计天德 杨旭艳 王娟 陈佳瑶 陶丹 李永强 杨晓荣 郭妮 杨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