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评电影《金剑行动》宋智勤
发布时间:2024-06-17 11:05: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丁可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灵魂,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职责和义务。新近上映的电影《金剑行动》由公安部宣传局、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电影局、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指导,以文物保护为主题,展现了公安干警舍家为国、严打文物犯罪的行为,表现了公安干警与文保工作者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和担当。
《金剑行动》作为对奋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战线上的工作者的献礼,通过蕴含文化内涵、承载精神价值的国宝文物,兼具故事性与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容,在文物保护传奇中弘扬传统,建构了公众的文化记忆与认同,完成了一次生动的文物保护工作的艺术创作实践。
一、关于文物保护题材电影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追溯广受好评的文物保护题材的国产电影,就必须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悬疑惊险动作片《神秘的大佛》(1980)。该片讲述的就是解放前夕,以海能法师、梦婕和归国华侨司徒俊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志士在乐山保护藏在大佛中一笔财产,所产生的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故事。
1989年《夜盗珍妃墓》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又是各路人马围绕盗宝、护宝、寻宝、夺宝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2012年《十二生肖》继续动作冒险,表现侠盗夺宝,但是将故事背景搬到了国外,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流落海外的珍贵文物再次被公众聚焦。
2013年《天机·富春山居图》等一众夺宝探险的类型片则因传统文化是否被过度娱乐化,受到批评和关注。盗墓(盗宝)类型要在题材上怎么拍,才能取得艺术上的突破,这也一直成为以文物宝藏为核心的影片所亟需解决的艺术实践问题。
我们所言的文物保护题材,在国际上对标于寻宝探险的类型片。其中如《夺宝奇兵》《国家宝藏》《古墓丽影》等系列,是一直为国内观众所熟悉的。国产电影则以五千年中华历史为积淀,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发掘,使得这一题材不仅内容丰富,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不乏质量上乘之作。尤其是2006年《鬼吹灯》的网络发表,到2015年分别由陆川和乌尔善执导的电影《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鬼吹灯之寻龙诀》先后上映。《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进行影视改编带火的盗墓题材,经过近十年的充分发展,实际并不像表面表现的繁华。
虽然以盗获文物为主题的盗墓/盗宝IP仍然极具话题性和故事性,十年来也在网剧和游戏等领域也得到了充分开发,但该类题材开始寻求新的转变。这一点在2021年的《古董局中局》中已有体现。如果说之前的盗墓还在围绕盗的行动和过程中的灵异、怪谈、惊悚做文章,以紧张刺激吸引观众,那么《古董局中局》则从盗宝、寻宝已经过渡到了鉴宝、护宝。如果说《古董局中局》是民间文物家族保护国宝,穿越历史迷雾,寻找真相,是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坚守和弘扬;那么《金剑行动》中不仅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文物保护工作责任,更是对公安人员积极主动作为、担纲文物保护能力专业化的强调。
二、艰难的文物保护之路
文物保护题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使命,但文物保护之路在现实中面临种种危险和挑战,异常艰难。影片《金剑行动》的剧情讲述了一个隐藏极深的文物贩子天爷,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猎取西汉的稀世珍宝——帝王金剑。但埋藏金剑的流沙墓西汉晚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用流沙做防卫工事,要开墓门并不简单,非死即伤还未必能安全入墓。已逝的考古专家周学森的女儿周海玲就成为文物贩子的目标,尽管海玲的丈夫是刑侦队宋队长,为了逼海玲就范,文物贩子竟然无视公安的威慑,仍然绑架了他们的女儿。为了抓住犯罪分子,保护文物,这条路道阻且长。
影片在保护文物的主题下,综合了盗墓题材常见的悬疑、冒险等元素,来维护电影叙事的戏剧性。影片以盗墓者要开启流沙墓为引线,并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物基底的渲染,使得古墓内的文物极具东方主义神秘色彩。而片中并没有大肆渲染盗墓情节,没有去反映古玩行业里的真假虚实,而是将悬疑点控制在对文物案背后主使的天爷进行追踪,要将其引蛇出洞,并将其一网打尽。
这样,影片的主角从盗墓者自然地切换到了文物专家和公安干警的身上,文物保护的认知、责任和担当在影片中得以升华。要敬畏历史、珍爱文物,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才能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才能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这里也可以看出,电影作品的正能量传递,往往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深度和格局。
三、高尚的文物保护者形象
去年讲述敦煌莫高窟文物守护者的传记色彩电影《吾爱敦煌》全国公映,今年《金剑行动》继续以文物保护为表现主体的故事又出现在全国观众的视野中。影片没有明星,没有强大的卡司阵容,但也塑造了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形象:猖狂的文物贩子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辛勤的公安干警。
《金剑行动》的文物贩子做了两个鲜明的设计:一是明面上的文物界名人,天宇公司的老总李宏宇,确实热爱文物,因此也被天爷利用成为棋子。另一则是真正的天爷,李宏宇的副总孙宵,隐藏在李宏宇身边,监视并掌控所有事态的发展。其中借马爷之手在夜总会KTV持“枪”逼迫李总下跪,当众人面扇李总嘴巴;骗小朋友检查身体将之绑架并栽赃李总,逼李总就范等,将文物贩子对内的险恶、诡诈和凶狠都尽力描摹了出来,深刻揭示了文物犯罪背后的丑恶社会现实。而公安上门调查被虚与委蛇地敷衍,解救刑侦队长的女儿被狙击手击毙等细节则反复体现了文物贩子完全藐视国法和他人生命的嚣张气焰和疯狂面貌,也为保护文物之路的窒碍难行、追捕主犯的扑朔迷离设下了埋伏。
有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就有正义凛然的公安干警。《金剑行动》通过对西川市公安干警追击文物犯罪的精彩叙述,展现了他们的坚韧英勇。其中刑侦宋队长的内心深处苦痛挣扎,文物案没找到主犯,给女儿看病的钱也没有着落;制定了放长线钓大鱼的计划之后,女儿又被绑架了。宋队长作为父亲看似一直没有行动,连反派都觉得反常。而他只是继续默默投入到对天爷的追缉工作中;并强忍内心痛苦给自己家属做工作,认为出身文物世家的妻子应该将社会责任感化作引蛇出洞的实际行动,作为文物专家配合警方,趁机将文物贩子一网打尽。以上细节所体现的英模式叙事初看似乎并不能弥合主角为人父为人夫的人性冷淡,但在蔡局长打电话给侦查大队,让他们赶紧执行提交的解救人质方案,即刻准备实施营救宋队长的女儿时,局长的人质安全第一和宋队长的工作第一终于嵌合到一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了能高效、公正和彻底地调查并制裁案犯,人性割裂的男主宋队长,终于恢复了正常。对于工作的执着,这里塑造的刑侦队长,与《吾爱敦煌》中坚守大漠半个多世纪的女主,都是时代洪流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文物保护者形象,都用一开始不能为常人理解的选择,书写着壮阔人生。
四、文物保护主题的其他刻画
为了更好地诠释主题,关于文物到底如何保护,在探案追缉的行动之外,台词的高度点拨和语重心长的规劝也是影片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金剑行动》的文物保护主题在题材、类型和人物塑造之外,对主题的刻画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女主考古学者对于考古和盗墓贼的争议和纠正。“没有经过人家墓主人的允许,就把人家陪葬品给拿出来了”,“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这就是盗墓贼。考古“是经过国家批准后允许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历史、为了科学的研究”。盗墓者觉得这是同样一个道理,但想不明白,认为这太不公平。片中借女主的文物专家之口再次进行了比拟:“如果说为了一己的私利去杀人,那就是杀人犯,但是如果为了民族大义去灭敌,那叫民族英雄。”另外,片中对于流沙古墓的介绍非常专业,对于开墓关键在于解决疑冢和主墓道之间连接问题的说明都比较准确。台词的准确性对于影片真实度的构建是非常有信度的。
另一方面是男主刑侦宋队长作为公安干警对文物贩子不相信法律的规劝。“你没有资格跟我谈条件,更没有资格跟我背后的法律谈条件,你只有无条件地配合所有的行动,争取从宽处理。”当文物贩子希望用自己这么多年的收藏捐献给国家,对文物的一点点的热爱去换取自由,重新“做个好人”,男主说:“法律是最公平的,你只有配合我们,法律才会给你想要的温度。”说服李总配合警方抓捕天爷。这里台词虽显守正有余,但也确实发挥了语言的说服力表现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独特魅力,表明了我国在遏制文物犯罪、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决心与成效。
整体来看,“金剑行动”片名一语双关,不仅讲述了文物贩子觊觎帝王金剑的反面行动,也喻示了公安干警对古墓被盗文物丢失案的雷霆行动。通过对文物市场的清理整治,通过对案件主犯抓捕实施的工作部署,最大盗墓团伙落网,文物市场专项清理整治行动落下帷幕。影片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动机,使角色饱满、真实。但也有些问题存在,比如马总说从边境弄了一把硬家伙(狙击枪),真正交易时却出现四个女人交接一把长枪的画面,虽然是对后续刑警被枪击设置悬念,这里的交易人物设定上还是有些创新不足。但《金剑行动》仍以公安干警和考古专家挥舞的正义之剑,开辟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征途。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物,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宣传和弘扬,是我们中国电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正是影片所带来的最为正面的意义,文物联系着历史脉络和国人的文化根源,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历史,守护我们文化的源泉。(作者系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