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江苏铁塔:为江苏经济发展夯实数字底座

发布时间:2024-06-20 15:01:0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

当前,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渗透、深度融合,有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跃升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大背景下,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铁塔”)积极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服务改善民生,助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化创新。

“高质量发展看铁塔”江苏站调研中,实地感受江苏铁塔在融入江苏经济发展大局中不断推进数字基建、智慧物联、节能降碳等领域技术研究攻关,持续深化网络覆盖、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拓展融合应用,通过发挥共享的优势,积极推进信息通信行业现代化发展,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服务和保障。

充分展现铁塔智慧,支撑数字江苏新基建

“野水稽天路欲迷,楼船冲浪滆湖西。”明代诗人陆范笔下的滆湖,道尽了烟波浩淼、湖光潋滟之美,令人无限神往。如今,在横跨常州滆湖大桥8.8公里的铁路上,白色高铁划过水天一色间,与碧海蓝天构成了一幅秀美画卷。列车内,刷视频、玩游戏、语音通话,不少乘客在欣赏过湖美景的同时尽情感受“速度与信号”的畅快体验。

以往坐火车,高品质的图片、视频文件传输速度往往较慢。特别是当跨越水面时,水面易产生信号反射,导致信号干扰严重,在距离长、范围广的水域中,信号覆盖尤为困难。

作为江苏跨越湖泊最长的铁路,沪宁沿江高速铁路的一大亮点,正是完成了高铁跨越长大水面通信覆盖关键技术研究,实现了高铁线路5G信号全覆盖。那么,这一技术难点是如何攻克的呢?

“针对开阔水域高铁特大桥,我们采用全国首创的独立杆覆盖方案,通过48个设置在高铁桥梁上的独立杆有效解决了滆湖大桥上的5G覆盖,桥面覆盖率达到100%,下载速率接近400兆,建设成本较传统方案节约了三分之二以上。”中国铁塔常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任明凤介绍说,由于实现了5G通信与铁路建设的有机结合,而且未对滆湖生态圈造成破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填补了国内跨湖跨海特大桥的公网覆盖领域的空白。

在滆湖段铁路沿线,48座定制的“微型塔”以“Z”字形分别设置于桥梁左、右侧桥面,挂装的公网天线高度与列车车窗高度基本一致。据介绍,这一设置能够确保信号覆盖高度与旅客通信设备使用高度基本水平,相较以往在铁路槽道或高铁围栏上做漏缆的建设方案,在确保信号精准覆盖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坚持资源共享、集约建设,由铁塔公司统筹建设,三家运营商充分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典型案例名单》中,“沪宁沿江高速铁路滆湖段跨行业共建共享案例”成功入选。

常州移动副总经理徐锋表示:“我们在国内首次规模部署高铁一体化弹性组网方案,兼顾了沿江高铁和沪武高速的5G覆盖。得益于江苏铁塔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我们共同打造通信与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新典范,同时也为后续重大项目建设及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作为江苏省内首条实现5G通信覆盖与高铁“四同步”建设的线路,沪宁沿江高铁首次实现高铁网络建设与铁路、桥梁建设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实施验收同步联动沟通,打破了过去先修路造桥、后建塔架线的工作模式,经济效益上实施方案造价比传统方案缩减预算3000万元以上,信号功率增强了8倍。

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支撑5G网络规模部署,江苏铁塔在助力江苏“信号升格”,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发展方面提供了更多优秀样本。

南京南站是亚洲最大规模高铁车站,同时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客运特等站,也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国家铁路枢纽站。南京南站规划于1986年,2008年1月正式开工,2011年6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

受当年设计理念限制,没有预留民用通信专用机房,导致民用通信和铁路其他专业共用机房,带来管理和消防隐患。江苏铁塔统筹南京南站5G公网信号覆盖更新改造工程,一一攻克历史遗留问题,包括:通过夹层和到达层的新建独立机房区分开了民用通信和专网的相关设备设施;通过新建桥架区分开了民用通信线缆和专网线缆共槽杂乱问题;通过新建消防系统解决了消防和监控盲区问题。

中国铁塔南京市分公司通信发展部副经理滕鸿飞介绍说,此次5G公网覆盖更新改造过程中,将南京南站原有公网设备设施占用的22个机房进行资源融合减少至7个,且均独立使用,极大减少了铁路资源占用,同时满足安全管理要求。

在站台层,江苏铁塔在此项目中创新使用带防坠钢丝吊挂的天线支架,在15道站台天花板下挂抱杆和赋形天线,实现站台大容量高性能5G覆盖需要。“既要确保覆盖效果达到最佳,同时也要保证支架和设备做好防坠落措施,确保铁路安全。”滕鸿飞表示。

南京南站是全国首个进行民用通信全站改造加新建的既有客站,由江苏铁塔牵头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既解决通信安全隐患又满足5G信号覆盖需求,促进铁路交通与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

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下发《关于开展客站公网设备设施隐患整治的通知》,明确“以南京南站为试点,探索既有客站公网部分重建的整治模式”。南京南站建设模式为通信行业实施既有车站改造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江苏交通建设版图中,一个个现代化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快速延展。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江苏铁塔以创新驱动、综合共享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速领跑,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数字化创新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苏州轨道交通8号线,线路全长35.5千米;共设置28座车站,全部为地下车站,预计于2024年9月开通初期运营。苏州铁塔负责所有地下区间无线分布系统、区间电源配套、区间传输配套、站台站厅无线分布系统及机房配套建设。

通过铁塔公司统筹协调建设,苏州地铁8号线实现对传输、电源和无线公共部分进行共建共享,既满足三家运营商对于地铁2G/3G/4G/5G网络覆盖需求,又大幅降低地铁覆盖的建设成本,推动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

此外,苏州地铁工程设计中,苏州铁塔大胆创新,采用有源+无源覆盖方式,在减少终端设备的同时满足运营商覆盖需求,轨行区合理规划断点距离,做到既满足高质量覆盖又减少设备投资及电费支出,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方针,为地铁民用通信覆盖提供了宝贵的设计创新和工程实践经验。

通过充分共享行业资源、创新技术应用、统筹高效对接,江苏铁塔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交通行业与通信行业的深度共享,消除“信号盲区”,提升出行感知,铺就长三角信息覆盖新通途,对于加快构建江苏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泛布局铁塔智联,绘就美丽江苏新图景

碧波荡漾、鸟翔鱼跃,在泰兴市长江生态廊道水利风景区,独特的大江风貌、江滩湿地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特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景图。

“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长江的鱼从多到少,到如今的由少变多。”不少附近居民反映,禁渔全面实施以来成效初显,长江流域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全社会共识。

为了让长江母亲河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江苏铁塔装上“千里眼”、换上“智慧脑”,密织起全天候动态监测的“护江天网”,日夜俯视涛涛江水,全力呵护长江健康。

2018年开始,江苏铁塔与泰州政府部门合作,先后在长江大保护方面落地“健康长江泰州行动”一期高空监控、沿江工业企业视频监控汇聚、通江支流排污口数字化标识牌、“健康长江泰州行动”二期高空监控、长江干流高港段禁捕高空监控、通江支流水站监控等多个项目,已建设高空视频监控107处,高空雷达监测4处,实现了泰州段97.78公里长江的高空视频全覆盖。

通过高低塔位结合,江苏铁塔打造了“岸线防控高空全景瞭望+低位跟踪接力实景”的网格化立体监控系统。利用AI人工智能、AR增强显示、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长江生态保护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对长江泰州段的排口、工业、农业、航运、码头、岸线、生态、水质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及处理,为政府部门指挥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一起通过铁塔智联有效预警的生态案例。2024年1月25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铁塔高空视频,发现靖江盈利港务公司码头装卸区有大量明显黑色扬尘产生,且发现江水水面出现疑似黑色线状漂浮物。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及时联系并下发交办单给靖江交通执法局,执法大队立即应急响应,前往现场核查。经调查,扬尘属皮带机雾炮喷淋设施损坏所导致,企业已及时整改,修复相关装置。同时排查发现,疑似黑色碎状漂浮物已消失,未发现存在污染物泄露迹象。

如今,长江泰州段岸线绿意盎然,干流常年保持Ⅱ类水质,主要通江支流水质优先比例达到100%。环境好了,动物也多了,“水中大熊猫”江豚频频亮相长江泰州段,“湿地精灵”反嘴鹬首次选择在泰州江滩歇脚,用它们的美丽身姿为长江泰州段的生态点赞。

八百里长江江苏段,同样实现智慧守护的不止泰州。在苏州、淮安、南京、无锡、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等地,江苏铁塔正广泛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努力打造全天候全方位、超远距离监控非法捕鱼的综合解决方案,助力河湖禁捕精准执法。

江苏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近万座泛在智联的“数字塔”化身“空哨兵”,加入河湖保卫战,助力长江大保护从主江两岸不断拓展到众多河湖流域,构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在117平方公里的苏州阳澄湖水域,由苏州铁塔建设的阳澄湖水域数字化智慧监管系统项目,利用铁塔高空优势,提供阳澄湖全水域、全天候、全覆盖的智慧渔政监管。

2024年2月27日20:05分左右,天眼系统预警阳澄湖浅水湾水域非法捕捞船只一艘,涉案人员驾驶无航行信号灯船只冒险航行下网。执法人员立即报告告警位置,接到指令后相关执法人员迅速赶往涉案水域,并喊话制止非法捕捞行为。涉案人员企图逃逸并丢弃渔获物,执法艇抵达现场,及时阻止涉案人员逃逸和销毁非法捕捞证据。最终在天眼系统指引下,成功将涉案人员抓获,随后对涉案人员进行了普法宣传、立案调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四十一条、《渔业行政处罚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对当事人作出没收渔获物、并处5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该项目改变了渔政执法大队巡逻艇湖面巡逻的传统模式,通过监管系统的水域全景可视化管理,为渔政监管部门提供全水域无人智慧监控、AI自动识别比对、喊话驱离、自动空中取证、全部信息自动推送、支队一键到位现场处置等服务,特别是船只非法捕捞预警、船只非法出入港监控、非法垂钓监控等功能,强化数字监管赋能、提高智慧执法水平、推进执法监管力量前移,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守护绿水青山,数筑生态屏障。在无锡太湖山水城,江苏铁塔利用高位铁塔资源,通过热成像四目云台、人脸识别摄像机、声光警戒摄像机、无人机、物联网音柱、蓄水池检测等设备,形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实现对管辖范围内林业区域的全面监控。

在山水城森林防火系统指挥中心看到,安装在通信铁塔上的摄像头拍摄到的实时画面非常清晰。值班人员点击实时告警信息后,现场大屏可以看到火情告警拍照、取证视频、火点位置、区域护林员等信息。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护林员巡山,花费时间长、监测距离近、覆盖范围窄,受气候、地形、交通、林区通信等因素限制明显。自森林防火预警(林长制)系统平台及森林防火综合治理指挥系统启用后,集日常监测和应急指挥为一体,一旦发生高温、烟雾情况,系统会精准推送告警信息,并对周边资源和路径进行规划,同时值班人员可以快速查询事件发生点附近的蓄水池、救火的资源库。如果需要救援,系统会进行科学路径规划,并将其推送给护林员。护林员可以第一时间赶到发生地处理,并将现场情况同步回传至指挥调度中心,让森林防火由纯粹人工巡山时代真正进入“慧眼巡逻”时代。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美丽江苏”可触、可感、可享。在湖区、在林区、在山区、在景区,江苏近万座数字塔正广泛服务于河湖治理、耕地保护、森林防火、污染防治、防震减灾等多个治理领域,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综合监测感知体系,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

加快推进铁塔能源,打造绿色江苏新实践

“通过光伏日发电量24度左右,可以基本满足这个基站白天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在南京宣闸村基站,江苏铁塔能源经营部综合能源业务主管童劲介绍说,江苏铁塔充分利用“点多面广”的基站资源,已在全省多地启动全国首批2000座分布式直流叠光基站建设,目前已全量完工并投产运营发电。该项目单站装机量4.4W,整体装机量8.6MW,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直流叠光发电在通信基站上的规模应用。

2022年9月,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鼓励企业在自有场所建设绿色能源设施,与绿色能源方案提供方合作就近消纳,推动“十四五”时期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为了积极响应通信绿色能源使用的号召,江苏铁塔在自有基站率先开展分布式光伏试点改造,将机房屋面资源合理化运用光伏进行发电,所发电能通过直流适配器接入通信机房直流供电系统,使5G机房合理使用光伏绿电。同时,光伏板可以对基站进行遮阳,降低空调能耗,进一步起到对5G机房节能减排作用。

在为基站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可满足运营商降碳需求。童劲表示,该项目提供的“绿色低碳”智慧能源综合解决方案获得了运营商的高度认可,全年累计发电484万kWh,全站址运营后全年预计可提供清洁能源约960万kWh,年均减少CO2排放量5600吨,相当于植树60万棵,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据了解,基于直流叠光在电源系统效率、防遮挡效果、易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配置和市电停电供电持续性方面的优势,江苏铁塔正加快二期3000座分布式直流叠光基站项目立项审批,推动基站光伏业务从试点到规模化实施,加快打造节能降碳规模化部署新样本。

基础设施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数智化,江苏铁塔深化能源共享,依托成熟的分布式基站电力保障系统和专业的运维队伍,在智能换电、备电、充电、梯次利用等能源社会化应用方面也正在加快布局,为助力江苏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动能。(文:赵菊/图:江苏铁塔)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