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纠偏与提升:价值引领、实践深化、协作融合

发布时间:2024-07-03 16:59: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丁可

自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以来,各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还存在着单一、表面化和机械化等问题,这对于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对当前的劳动教育进行纠偏,以确保其真正发挥育人的实际效果。

思想认识纠偏:正确看待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而言,学生对于全面推行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误解,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学校利用劳动教育来转嫁缩减环卫开支的责任。因此,要解决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误解,关键在于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如果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正确,他们将无法对劳动教育抱有高度的理解和深入的领悟,从而无法充分消化所学,往往在劳动过程中抱怨不已、敷衍了事,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正确,学生才会自觉地行动起来,思想通则行动通、方法通。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从劳动教育的本质而言,劳动只是一种手段,培养人才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学校不能机械地、强迫地推行劳动教育,也不能简单地将环境卫生、耕种工作、志愿服务等与劳动教育等同起来。推行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不易以及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通过参与劳动,学生能够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形成人人参与劳动、人人热爱劳动、人人珍惜劳动、人人习惯劳动、人人以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其主体性。随着学生主体性的觉醒,可以明显感觉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过于强调师生权威和强制性约束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过度的压力和逼迫只会引发更强烈的抵抗。因此,推行劳动教育首先要确保学生能够客观、全面、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打开思想之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为何要我劳动”转变为“我要主动劳动”的过程。

流程过程纠偏:全面深化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形式单一的普遍现象。劳动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对于内容的重视程度较低。内容设置和考核方法单一,既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也没有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娱乐化和表面化的倾向,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思想感悟和知识获取。表面上看,劳动教育好像是热火朝天、充满生机的,然而实际上背离了劳动教育应有的增智、树德、强体和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资源,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生理特点、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设计多样化丰富的劳动课程内容,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劳动方式,以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参与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施策,重视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综合教学中。必须同时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丰富课程形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灵活选择,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偏好,开展类型丰富、形式灵活、有趣味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的全程和各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需要主动与校外和社会连接,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还应主动走出学校,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实际变化,及时调整学校劳动教育目标,适应社会对学生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掌握需求的变化,形成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运行机制纠偏:融合推进劳动教育的多元协作。育人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长期性任务,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参与、互相协助、持之以恒。然而,在劳动教育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三方之间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协同运行机制,具体表现为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学校劳动教育地位的偏离以及社会劳动教育的脱节。

要达到劳动锻炼意志、培养自身素养的目标,必须集结各方的力量,共同努力、协同配合,不可偏废。这三个“做”的起点应该从家庭劳动教育开始,家长应该抓住家庭生活中各种劳动实践的机会,不断培养提升孩子的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让孩子养成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用关爱和过度关注学习的借口让孩子养成“被养成主义”的习惯。家庭必须要支持并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避免劳动教育的“1+1=0”、“5+2=0”现象。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应该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征,科学设计,对接需求,充分发挥连接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的桥梁作用,统筹安排课内和课外的劳动时间和校内外的劳动教育资源,创造一切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积极参与劳动教育。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创造机会、平台和便利条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成长、收获和幸福。

(本文系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张磊博士的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价值观塑造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C29)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