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深学“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07-11 10:01: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

高新区把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作为补短板、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持续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厚植高质量发展乡村底色,实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关键。渭南高新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聚焦“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目标,以“抓党建、强堡垒、促振兴”行动为为突破,不断探索完善机制,强化工作措施,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在前期精准摸排的基础上,高新区深挖共性问题,聚力“一强五好”目标,一村一策确定争先进位方案,扎实开展村“两委”干部学历、能力水平“双提升”行动,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观摩“一类”村先进经验做法,建立“一对一”帮带联系机制,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种模式”,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从“好不好”向“优不优”转变,进一步筑牢了乡村振兴根基。

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高新区横跨渭河两岸,境内园区遍布,城乡交织,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条件。依托这一优势,高新区坚持围绕“土”布局,聚焦“特”拔节,驱动“产”升级,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土味”产业,更好地把资源转优势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以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为进一步发挥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高新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大目标,按照“兴产业、建园区、强龙头、促带动”思路,借助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和中国酵素城两块牌子,加速推进“一核一带三园”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

据统计,今年高新区设施蔬菜年产量达2.5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1.25亿元以上,全区年收益30万元以上的村17个,村集体经济总规模达1.35亿元,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奠定了良好产业基础。

人居环境点靓乡村振兴底色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高新区以“千万工程”为抓手,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干中促提升,切实让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到“持久美”,全面提升乡村“颜值”和“气质”,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新区把全区56个村分为城中村、拆迁村、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农村区域村庄四类,积极实施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扎实开展“五边四荒”和“八清一改”集中整治,推进实施村庄基础提升项目,大力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公共环境卫生观念,建立常态长效管护机制,推动村庄由“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全区“净起来”的标准基本实现,“美起来”的效果初步显现。

截至目前,高新区完成改厕2.1万户,修建村垃圾收集点84处,修建村道排水管网13.6公里、排水沟5.5公里,设置雨水收集井908座,修建污水提升泵站2座,污水处理站4座,全区列入省级示范村6个,获得命名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市级10个。

网格化管理实效基层有效治理

乡村要振兴,治理要跟上。渭南高新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网格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在网格中推动问事、议事、办事、评事“四环”联动,初步形成了“全域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乡村治理格局。

按照“属地为主、便于管理、便捷服务、无缝对接、相对稳定、一格多用”的原则,高新区明确网格员管护职责,进一步厘清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的责任田,确保群众诉求快速响应、群众需求精准对接。

高新区通过在全区划分138个网格,发挥67名网格长、420名专职网格员作用,围绕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民生服务等事项定期入户走访,听民意、知民情,有效将居民身边的烦心事“一网打尽”,推动形成小事网格解决、大事社区解决、难事协同解决。 

下一步,高新区将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建立专项任务责任、项目库管理、调度推进、督查激励“四项机制”,坚持示范化带动、长效化推动、产业化促动为“三化联动”,深学悟透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全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甘泉)

查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