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走访新丰920街坊,了解百年传承“三伏酱油”

发布时间:2024-07-19 11:08: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乔沐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科青年在行动”志愿服务队积极投身农村一线,于2024年7月13日来到项目服务县——盐城市大丰区,并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丰支行,前往其支持的新丰920街坊乡村振兴项目进行“金融活水润三农”走访调研活动。走进一座古镇,品文化,忆童年,走访酱农,传承非遗。志愿服务队成员通过了解百年传承“三伏酱油”,感悟老街乡村振兴故事,积极参加非遗文化传承,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才干,以奋斗之我青春建功盐城发展,志愿助力乡村振兴。

一、源于1920,感受街区新变迁

位于新丰镇核心镇区的920街坊东起人民路和平街,西至芬兰路胜利街,总长1920米,是一条具有“乡愁”的老街。

老街起源于民国初期,因民族企业家张謇“实业兴国”创办大丰盐垦股份公司而兴起,衔接着两淮盐业草堰场的发展。目前,在盐城市斗龙港生态旅游度假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新丰920街坊以“老街区、新生活、原生态、烟火气”为主题,并不断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从而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践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在新丰920街坊,百年历史印迹与现代商业繁荣激情碰撞、交相辉映,它的历史不仅只存在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也活生生地遗存至今。在与现代商业的融合发展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变迁、独特的历史记忆、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浮想联翩,打造出了属于新丰920街坊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图为志愿服务队成员在老街拍的部分商户照片。许康熙供图

二、苏北“三伏”,古法传承飘百年

“源自天然,健康领‘鲜’”。在景区导游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成员走进了920酱油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0口传统酱缸,齐刷刷地摆在厂区中央,引得志愿者不由得震惊和好奇。同时,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有浓郁的酱油香气扑面而来,让在场的学生连连称赞。“但是,在现代生产工艺席卷市场的背景下,仍坚持古法工艺生产酱油的作坊已经为数不多了。”苏北“三伏酱油”的非遗传承人朱师傅不由得感慨道。

期间,朱师傅向志愿者们讲述了“三伏酱油”的古法制作过程,其制作工艺复杂且精细,主要包括选料、浸泡、蒸煮、制曲、发酵、暴晒、榨油、陈酿,每个工序都有一系列严格的操作规程,比如酱油的淋浇、土酱的翻缸必须靠有经验的师傅进行力度和次数的把控。此外,“三伏”酱油中的三伏指的是要经过盛夏头伏、中伏、宋伏的日夜暴晒和夜露滋润,从而使酱坯逐渐成熟。古法酿造就这样经过一代代传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且部分工艺无法被机器取代。讲解过程中,朱师傅拿出水舀取出汁水,将其淋在固态发酵的黄豆上,一时间冒出很多气泡,吸引了很多志愿者驻足观看。

图为非遗传承人朱师傅向志愿者讲述苏北“三伏酱油”古法制作过程。许康熙供图

三、社会实践,动科学子展新颜

在酱油工坊内,志愿服务队成员陈子豪问了朱师傅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今天,是什么原因让您一直坚持传承非遗文化”。他这样回答道,是“本分”。他发现目前很多年轻人很少去做,也不愿意去做,而作为一名非遗传人,他有必要,也有责任去保护它,至少不应该让技术从他那一代丢掉。

基于此,朱师傅在原有酱油工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改造,同时增加了榨油工坊、酒坊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和一些非遗传人一起合作,形成一个既能服务于民众又能向游客展示传统工艺流程的工坊区域,并身体力行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坚守古法酿造、传承百年味道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华章。随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志愿者跟随朱师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伏酱油”的文化、起源,以及制作工艺,并亲身体验了酱油的制曲和榨油流程。

在坚守“酱”心的道路上,志愿队成员纷纷表示:看到一群非遗传承人无私的奉献,以及乡村振兴带给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作为农业类院校的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并积极把“非遗传承”融入“动科青年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全过程,用智慧和汗水服务乡村振兴,以青春之我建设美丽之中国。(通讯员江戌康蒋沈晗洋陈子豪)

图为“动科青年在行动”志愿服务队在新丰920街坊合影留念。许康熙供图

查看网址